马传染性贫血(EIA,以下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马、骡、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力争到2020年实现消灭马传染性贫血的目标,2015年10月20日农业部发布了《马传染性贫血消灭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废止了2001年12月13日农业部颁布实施的《关于印发马传染性贫血等疫病防治规划及考核标准和验收办法的通知》(农牧发〔2001〕45号)中的《消灭马传染性贫血考核标准和验收办法》。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4年4月15 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通知》中提及,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把关不够严、出证不规范、伪造倒卖法定动物卫生证章标志等问题,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不仅给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带来隐患,而且严重干扰动物防疫秩序。要真正实现消灭马传贫的任务还很艰巨,道路也很艰难,因此笔者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一、强化联防联控 在全国范围内完全消灭马传贫,不是一个省、市、自治区能够独立完成的,在物质大流通、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只有全国统一配合,才能完成目标。若各省、市、自治区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有疫情不通报,联防联控只留于形式,则历史无疫区和达标区又有变成未达标区的风险。只有加强区域间、军地间联防联控,强化信息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完善马传贫防控协作机制,才能保证一旦发生疫情,疫区畜牧兽医部门能够按要求及时报告疫情和相关信息,并做好各项疫情处置工作。必要时,疫区还可及时同相关省份开展联合应急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京、津、冀、晋、蒙与北京军区重大动物疫病联防会议已召开三十一届,五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北京军区间有重大动物疫情时相互及时通报。这种军地联防联控模式对消灭马传贫非常适用。 二、加大宣传,普及消灭马传贫的意义,实现群防群控 加大对养殖、屠宰、使役马属动物重点单位和个人的宣传力度,指导建立、健全防疫制度,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册(单)、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多方位、大范围的宣传,普及《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条例》及马传贫防控知识,提高群众对马传贫防控工作认识,加强畜主对公共动物的防疫观念,切实做到群防群控。 三、增强检疫人员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把好检疫关 产地检疫具有工作人员少、工作点多、工作面广等特点,基层检疫人员工作量大。在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畜主自觉申报检疫意识的同时,还要提高产地检疫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制定相应的产地检疫经济管理措施,提高产地检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议在基层乡镇站在劳动定额管理中增加产地检疫内容,即每位兽医人员的劳动定额中包含一定比例的产地检疫数量。对疫情瞒报、不报或漏报,以及“隔山开证”、开假证等行为,予以严厉处罚。 四、充分发挥“以检促防,以监促检”的作用,严防阳性马属动物流出 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对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的监督管理,尤其是活畜交易市场、公路动物监督检查站等监督环节,把好产地检疫关。对未达到马传贫消灭标准地区的马属动物,在检疫申报时必须进行实验室血清学检测,并经产地检疫合格后,方可凭附有马传贫检测阴性结果的检疫证明进行区域间调运。 五、检疫净化要做到季节化,确保更好地净化马群 按照《马传染性贫血消灭工作考核标准和验收办法》对县(市、区、旗)要求每年用血清学方法检测马属动物血清,连续2年检测结果必须全部为阴性。检测采样标准为:存栏2万匹以上的按1.5%抽检;低于2万匹的按200份抽检;不足200匹的全检。抽检比例过低,应当提高检疫比例,充分发挥基层兽医机构的力量,力争对全部马属动物进行检疫。北京军区每年春秋两季都对所有军马进行检疫,能及时发现和控制阳性动物。吸血昆虫(虻、刺蝇、蚊、蠓等)叮咬是马传贫的主要传染途径,所以夏秋季节(7—9月)的感染率高。结合多年的检疫经验,建议进行春秋两季监测。因为夏秋季节感染马传贫后经过几个月的潜伏期,春季检疫能及时发现感染马匹并净化马群。 六、提高基层检疫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更好地完成检防任务 乡级检疫员、协检疫员多数未经专业培训,防疫、检疫知识缺乏,不能严格按照《动物产地检疫规范》要求实施检疫。通过定期培训和集中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法律、文化、技术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增强其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