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动物疫病净化场与无疫小区创建工作现状对策与建议

时间:2025-01-17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监测范围的合理性,对于准确掌握疫病情况至关重要。规定动物疫病监测的范围,需紧密依据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来确定,包括明确监测点位和监测对象,对关键控制点进行重点监测。同时,企业监测与官方监测的范围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实际制定监测计划时,企业和官方兽医机构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导致监测范围出现问题。对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不够深入,未能及时掌握疫病的最新发展变化,或者对自身的监测能力和资源配置情况估计不足,从而出现监测范围疏漏、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在企业面临种群淘汰期,大量引进后备种畜时,若未能将引进动物的监测作为重点内容,依然按照往年的常规监测方式进行,就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引进动物携带的疫病,为养殖场带来巨大风险。此外,官企之间在监测范围上的界定不清晰,也可能导致监测工作的混乱,影响监测效果。
  抽样方式和数量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在实际监测工作中,抽样方式单一和监测数量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技术规范要求对种畜禽、商品畜禽或者免疫动物、非免疫动物实施分层抽样,以确保抽样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对于布鲁氏菌病或牛结核病无疫小区的监测,需对目标群采取逐头(只)抽样的非随机方式,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在非洲猪瘟的监测中,企业每栋舍需随机采集不少于30份猪只样品开展证明无疫监测,官方则是每个养殖场随机采集不少于30份猪只样品进行监测。部分企业为简化操作,大多只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这种单一的抽样方式,往往会导致计算的抽样数量少于规定要求的监测数量,无法全面反映动物群体的疫病情况。若按照证明无疫方式对布鲁氏菌病或牛结核病无疫小区进行抽样,就会产生抽样方式和抽样数量的双重问题,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非洲猪瘟监测中,若企业错误地认为与官方一样按场采集样品即可,必然会造成监测数量不足,无法及时发现疫病隐患。
  三、突破困境的利刃: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布局,筑牢防线
  在动物疫病净化场和无疫小区的创建进程中,科学合理的布局犹如坚固的盾牌,能有效抵御疫病的侵袭。企业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的眼光,精心规划生产单元与外界、不同功能区以及生产单元之间的布局,为动物健康构筑起坚实的防线。
  企业在规划场区建设时,应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量。不仅要满足《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基本规定,更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前谋划,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在生产单元与外界的隔离屏障设置上,需秉持 “一病一策” 的原则,针对不同疫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隔离措施。非洲猪瘟的防控形势严峻,猪场及其他辅助生产单元的选址应远离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动物诊疗场所等高风险区域,与居民区、水源地、学校等公共场所及交通主干道保持500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同时,整个场区应配备坚固的实体围墙,将外界的风险隔绝在外。对于老旧猪场,若通过改造能够满足防疫条件,企业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合理调整场区布局,如前缩后伸,使场区与公共区域、交通主干道的间距达到要求;拆除原有的护栏、篱笆,以砖墙进行修补,增强隔离效果,确保场区的防疫安全。
  在养殖场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同样至关重要。养殖企业在规划建设之初,应充分考虑当地常年的风向规律,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设计。生产区应位于上风向,以避免受到其他功能区污染物的影响;其他功能区则布置于下风向,且生产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应保持50米的间隔距离。猪场的隔离区与生产区的距离更是要严格控制在500米以外,防止疫病在不同功能区之间传播。对于一些老旧养殖场,若生产区与其他功能区的间距无法达到要求,可以通过设置护栏、栅栏、灌木丛等物理性隔离设施,有效阻止疫病的传播路径,降低疫病传播的风险。
  从无疫小区生物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生产单元的布局应相对集中,尽量远离物流人流密集的区域。企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地势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在秦巴山区,考虑到其特殊的地理条件,生产单元应集中布局于城镇的同一方位,且距离城镇5公里以外的地方。为了保证交通的便利性,各生产单元距乡道的距离应控制在1.5 - 2.0公里之间,这样既能确保生产单元的相对独立,又便于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降低生物安全管理的难度。

上一篇:动物疫病净化场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创建应注意的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