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猪业篇 > 文章

我国种猪产业现状、趋势与破局之道

时间:2025-01-07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豆包 - 小 + 大

(三)品种结构倚重引进

在品种结构上,长期以来我国种猪产业对外依存度较高,杜洛克、长白、大白等进口品种在市场中占据主导。这些外来品种生长速度快,育肥猪饲养 6 个月左右体重可达 100 公斤以上,远超一般本地猪种;瘦肉率优势显著,能达 60% - 65%,契合当下消费者偏好;饲料转化率出色,每增重 1 公斤所需饲料量较本地猪种少 0.5 - 1 公斤,极大降低养殖成本。

反观本土猪种,如太湖猪、荣昌猪等,虽具有繁殖力强、肉质鲜美、耐粗饲等特性,太湖猪窝均产仔数可达 15 头以上,肉质肌内脂肪含量丰富,口感醇厚,但因其生长周期长,普遍需 8 - 10 个月出栏,瘦肉率偏低,在追求高效、标准化养殖的浪潮下,逐渐被边缘化,养殖规模萎缩,一些珍贵地方品种甚至濒临灭绝,品种保护与开发工作迫在眉睫。

三、产业发展动态追踪

(一)养殖规模变迁历程

回首过往数年,我国种猪养殖规模历经大幅波动。非洲猪瘟疫情如一场风暴,于 2018 年席卷而来,让全国种猪存栏量与能繁母猪存栏量急剧下滑。数据显示,2019 年末,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 2045 万头的低谷,相较于疫情前大幅缩水,种猪存栏量同样锐减,众多养殖场因疫情侵袭,生猪染病死亡、被迫扑杀,存栏遭受重创,小型养殖户更是不堪冲击,纷纷清栏退场。

随着疫情渐受控制,养殖利润的攀升刺激养殖户补栏热情高涨,国家一系列稳产保供政策落地,推动能繁母猪存栏量自 2019 年末触底反弹,一路稳步回升,至 2022 年底达 4390 万头。但在 2023 年,受市场供需变化、养殖成本波动等因素交织影响,存栏量再度调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部分时段出现环比下降态势。

环保政策也是影响养殖规模的关键变量,其趋严促使禁养区划定、养殖场环保标准提升,大量不合规中小养殖户关停,如在某些重点流域、生态敏感区周边,养猪场数量锐减;市场行情的周期性涨跌则左右着养殖户补栏、出栏决策,猪价高时扩产、低迷时减产,让种猪养殖规模随之起伏,产业在波动中艰难探寻稳定发展路径。

(二)市场供需的新矛盾

当下,我国种猪市场深陷供需失衡泥沼。一方面,前期产能扩张过猛,使种猪供应在一定阶段呈现过剩局面。前几年猪价上扬,高额利润引得养殖企业、农户竞相扩产,种猪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繁育能力大幅提升,致种猪产出远超市场即时吸纳量,部分种猪场订单减少、种猪积压,销售价格承压下滑。

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品质纯种猪仍供不应求。随着消费升级,生猪产业对瘦肉率高、生长快、抗病强的优质种猪需求攀升,像大型养殖企业为打造高端猪肉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对顶级种猪求贤若渴;而部分中小养殖户受限于资金、技术,多繁育中低端种猪,造成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缺口并存的尴尬。这种供需错配,不仅使猪价波动加剧,养殖效益分化严重,更倒逼产业加速结构重塑,向高质量、差异化方向突围。

(三)技术迭代的新突破

在技术革新浪潮下,种猪产业迎来诸多突破。基因编辑技术崭露头角,科研人员精准定位并编辑种猪基因,培育抗病新品种,如针对困扰养猪业的蓝耳病、非洲猪瘟,有望通过基因手段增强种猪免疫力,降低疫病风险,已有实验室样本展现出良好抗病性状,为商业化推广铺垫基石。

上一篇:生猪养殖的现状剖析与前景展望

下一篇:纵向关联视角下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