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02 点击: 次 来源:每日甘肃网 作者:魏永刚 - 小 + 大
“羊”光大道幸福来 ——甘肃会宁县大力推进肉羊产业发展侧记 舍外,阳光明媚,绿意盎然; 舍内,白羊成群,井然有序。 行走在乡村田野,极目所见,一栋栋圈舍干净敞亮,成群的羊儿在“小院”内悠闲地散步,欢快地叫着。 近年来,会宁县采取“政策扶持、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品牌带动、群众参与”的模式,大力发展肉羊产业,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全县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配套跟进,群众吃上“定心丸” 产业要发展,政策需先行。 会宁县聚力打造“中国肉羊之乡”金字招牌,结合肉羊养殖实际,出台覆盖全链条、全方位的一系列扶持、保障政策,让羊产业顺利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扎实稳健实现提标扩群,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会宁县坚持把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做好、做足、做强“寒旱”文章,出台升级版“6+1”产业奖补政策,持续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发力,着力构建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闭环模式,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据了解,肉羊产业奖补政策主要从基地建设、加工转化、销售流通、品牌创建、主体培育、农业保险保障等6个方面予以奖励补助。对基础母羊达到奖补标准的常住农户,每户每年享受2500元奖补资金。按照“两园”建设标准,建成一个肉羊标准化产业园给予创建主体一次性奖补10-30万元,对基础母羊产业达标户,每增养1只基础母羊再补助100元等。通过奖补政策激励,会宁县284个行政村标准化种养产业园覆盖率达到100%,入园农户产业覆盖率和农户入园率达到100%。 今年62岁的会宁土门岘镇土门岘村村民何俊仪通过政策帮扶,由开始的尝试养殖到如今的大规模养殖,都得益于产业奖励政策的扶持。他说,这几年我通过肉羊养殖实现了增收致富,真的很高兴党的好政策。 产业根基夯实:发展后劲“动力足” 深秋时节,静谧的农庄里,硕大的圈舍整齐排列,肥壮的羊儿咀嚼着希望。 走进大沟镇孟家窑村,村民南学国家的羊圈里,羊儿们正在悠闲地吃草、散步。看着膘肥体壮的肉羊,南学国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大沟镇孟家窑村村民南学国说道,我现在大概养着两百多只羊,从三年前的五十多只到现在的两百多只,这几年赶上政府的好政策,无论从技术指导还是拓展市场销路上,都帮助了很多。我主要是以散养和放养的形式,下一步我打算逐年增加一些羊的数量,实现由常规养殖向精品养殖迈进,同时为周边百姓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联系销售渠道,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羊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稳定器”,也是这几年会宁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 近年来,会宁县紧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任务,把发展以“肉羊”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目前,全县发展肉羊养殖龙头企业13家,合作社316家,肉羊规模养殖户31358家,全县肉羊存栏量达到120万头以上,基本形成了国道247线肉羊高效养殖示范长廊,北部旱山塬区滩羊、小尾寒羊和沙毛山羊等规模生产区,初步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特征,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 龙头带动增效,主体培育“凸亮点” 土门岘镇肉羊养殖条件得天独厚,该镇现有的3万亩优质紫花苜蓿和2.7万亩全膜玉米等饲草资源优势与肉羊养殖优秀的市场前景使得肉羊养殖成为了土门岘镇农户致富增收的主要产业支撑。 如何使肉羊产业发展持续助力县域经济发展、让群众在增收致富同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成为了一时的难题。 对此,土门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天宇告诉记者,土门岘镇投资100万实施肉羊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在5个村建设肉羊产业园,总体依托合作社,吸纳农户入园。目前,全镇肉羊饲养量达6.25万余只,出栏量接近5万头。 会宁县康顺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陈礼说:“肉羊产业园建成后,对我们合作社和农户来说就是双赢的。我们能够在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种羊配种等的同时,回收他们的饲草、羊羔,羊羔可以进行二次育肥,进一步抵制养殖风险。同时产业园的建设有助于统一定价,减少中间商,增加农户收入,真正使肉羊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 产业兴旺“龙头”带。近年来,会宁县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千家万户繁育、大场大户育肥”的肉羊产业发展路子,带动合作社、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推动羊产业走好“致富路”。并通过引良种、建基地、育龙头、促加工,抓销售、创品牌,让肉羊产业成为了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 |
上一篇: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下一篇:牛自繁自育的优势和缺点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