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第五届动物福利科学大会于9月5日在重庆成功举办。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作华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强调了动物福利的重要性,鼓励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动物福利事业的发展。 人物名片:刘作华,男,汉族,1964年生,中共党员,现任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地方猪保护与利用、饲料资源开发应用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78篇、著作1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6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等荣誉12项。 刘作华在国内率先建立地方猪保护区、保种场及遗传资源冷冻库三级动态保种模式,率先创制无菌猪,研发非粮饲料固态和液态发酵关键技术与系列发酵饲料产品,创制首个国家批准使用的猪用免疫调节肽新饲料添加剂,为我国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3年5月30日,“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刘作华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重庆只有2人获奖),截至目前重庆仅有9名科技工作者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据称,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际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我国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奖。截至目前,重庆仅有9名科技工作者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数十年来,刘作华积极探索进取,不断增强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本领,带领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在生猪高效养殖、医用实验猪模型动物培育等前沿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对标一流水平,取得多项原创性科技成果,为破解猪品种、饲料、重大疫病等难题做出突出贡献。 做先行者:保护利用中国地方猪种 都说“粮猪安天下”,我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猪肉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高达2/3。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外来猪种大量进入中国,而由于国内地方猪种缺乏专门的培育和改良,存在“生得少、长得慢、料重比高”等问题,导致我国生猪饲养主要以外种猪为主,目前在我国生猪市场已超过90%。 中国地方猪种在哪儿? 事实上,我国拥有世界最丰富的猪遗传资源,地方猪品种数量丰富多样,普遍具有抗逆性强、繁殖能力强、肉质好等特点,并且可大量利用粗饲料喂养的优良种质特性,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华系名猪,比如“荣昌猪”是我国三大地方良种、世界八大名种之一。如何保护好并开发利用好我国地方猪种,成为相关科技工作者必须解答的课题。 为了把国人的“肉盘子”端稳,刘作华从我国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共性和关键问题入手,以优良地方猪种“荣昌猪”为素材,创新地方猪资源保护模式,创建地方猪饲养技术体系,破解了地方猪资源保护与利用难题,为其它地方畜禽品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示范。成果获 2002、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一)、2011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敢为人先,率先建立新型保种模式、率先创制无菌猪。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荣昌猪保护区、保种场及遗传资源冷冻库相结合的开放式动态三级保种模式,其纳入《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规划》,并建成我国最大的地方猪种质资源库。基于地方猪建立无菌猪创制技术并率先培育出无菌猪,利用无菌猪模型阐明了地方猪耐粗饲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差异机制。 他精研细磨,研制猪营养国标、研发猪肉营养调控技术。研究提出地方猪及培育品种主要营养需要参数,制定了国家标准《猪营养需要》;开发了提高种公猪抗高温高湿应激能力与改善精液品质,降低生长育肥猪氮、磷及微量元素排放量,改善猪肉品质的营养调控技术。 他创新探索,创制猪福利化、清洁化养殖系列技术及设施设备。研究提出猪福利化养殖工艺参数,自主研发出养殖圈栏、温热调控等福利设施设备;解析规模化猪舍颗粒污染的组成及潜在来源,创制出规模化猪场空气污染物源头-过程-末端减量减排技术。 毫无疑问,这一项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保护了地方猪优良遗传特性,将地方猪资源优势变为品种和经济优势。2023年经中国品牌促进会牵头组织专家评估,荣昌猪品牌价值 50.98亿元。面对如此喜人的局面,也许最感欣慰的就是刘作华,因为他为此付出了很多。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