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点击: 次 来源: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 作者:李军,金海 - 小 + 大
3 2021年我国肉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我国肉羊产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在规模化、标准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羊肉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但在新时期,面对不断收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全球农业生产系统变革以及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大流行病频发等多重因素的冲击,我国肉羊产业在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经营体系、屠宰加工和灾害应对等产业链环节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优化改进的空间。 3.1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推广机制不完善 一是肉羊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良种利用率低、生产性能不稳定。国内种羊数量少、质量差,缺乏专门化的肉羊品种,尤其是缺乏生产优质羔羊肉的终端杂交父本。虽然目前我国种羊繁育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进度缓慢,种羊的生产与培育技术与国外仍然存在差距。 二是肉羊良种鉴定机构缺位,推广体系设置不合理。受限于鉴定推广体系不完善,全国范围内良种普及率低,同一品种在不同企业间生产性能差异较大,且散户采纳良种意愿不足。2021年,根据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对全国13个省(区)的调研数据,有53.1%的养殖户未采用肉羊良种,从而制约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3.2 科学养殖水平不高,兽药使用有待规范 一是日粮和精饲料配方未得到科学应用。很多肉羊养殖者对肉羊的营养需要缺乏了解,有什么喂什么,没有形成日粮配合的饲喂观念,更没有掌握相关技术。相对于规模化羊场专业化的饲料种植基地,部分散户的饲草料来源渠道多且不规范,不利于基层质量安全监管。 二是添加剂和兽药违规使用现象时有发生。仅2020年上半年,农业农村部查处的农兽药违法案件就达1.27万件;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多地多批次食品检出农兽药残留。在饲养环节,部分散户缺少专业的养殖和管理知识,对投入品的品质和适用性识别能力差,同时缺乏科学长远的生产计划,往往会降低投入品的数量和品质来节约生产成本,如违规添加“瘦肉精”等,不利于保障羊肉产品质量。 3.3 产业组织发展水平不高,养殖户增收能力有限 一是产业组织自主发展能力亟待提高。从2021年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对全国四大优势产区的调研结果看,目前我国肉羊生产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大部分养殖户受传统“一家一户”散养模式影响,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意识淡薄,对新技术的采纳意愿和接受应用能力较低。而肉羊养殖合作社“空壳化”问题也较为突出,大多数合作社只能参与到养殖前端,饲养规模小,提供的服务主要停留在技术、信息层面,在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参与能力低,导致投入成本大而效益低。此外,各地普遍缺乏有影响力、带动力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型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管理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与散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带动养殖户增收能力有限。一方面,大多数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没有形成社员主导的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另一方面,养殖户与屠宰加工企业之间市场地位不对等,利益联结较为薄弱,屠宰加工环节收益向养殖环节传递较少,养殖户普遍处于弱势地位。 3.4 屠宰加工标准化程度低,加工体系不健全 一是屠宰加工标准化程度低,羊肉产品多样化程度低。一方面,我国肉羊工业化屠宰并未全面普及,传统的家庭式或作坊式手工屠宰场广泛存在,规模小、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很多羊在屠宰前未作任何检测直接流入市场,存在重大疫病及环境污染隐患。另一方面,受限于精深加工技术,我国羊肉产品加工层次少、产品结构单一,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对精细化分割产品的需求。 二是羊肉制品分级分类标准不完善,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不健全。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羊肉加工标准体系,未形成完善的产品可追溯系统,加工肉制品安全隐患依然突出,优质产品不优价、劣质羊肉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3.5 极端天气防范应对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弱 2021年我国多地发生的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导致养殖场(户)、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养殖设施设备和羊只损失惨重。同时,自然灾害引发的交通不畅加剧了饲草料供应紧张,羊只出栏补栏受阻,生产恢复缓慢。此外,饲养环境遭到破坏后羊只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侵袭,各类人畜共患病流行和发生风险大大增加。这也暴露出我国肉羊产业各环节在极端天气防范意识、灾害应对能力、预警应急机制和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依然存在着短板。 |
下一篇:中国奶业未来四大挑战与对策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