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中美贸易战、非瘟、三抗(禁抗、减抗、无抗)、环保、食品安全这五座大山的时候;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刻苦的准备?当我们梦想成为领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服务于人的谦恭?当我们常常只希望改变别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自己吗?当我们每天都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样自我反省吗? 一、中国经济进入下半场 改革开放已过去40年,中国期待再次进入一个“改革高潮期”,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深度卷入全球化浪潮,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产业革命、社会分化和多元化等结构性巨变。目前中国处于三期叠加的阶段,即:第一是增长速度的换档期,第二是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第三是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以2019年为分水岭,中国经济正在开启下半场,其发展逻辑将发生质的变化,要想在下半场里如鱼得水,你必须读懂下半场的逻辑——过剩经济:整合创新、精细管理、人才红利、创造需求。经济发展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要素驱动,第二阶段投资驱动,第三阶段创新驱动,第四阶段资本驱动。中国农牧业正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 二、下半场五大挑战 挑战一: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是政治问题,是长期的。 挑战二:非洲猪瘟将会长期存在。非洲猪瘟加速了饲料行业洗牌,未来三年,以猪饲料为主的饲料企业将会有一半以上被淘汰出局,水产料、禽料领域,是否会成为猪料企业转型的新方向? 挑战三:饲料端禁抗,养殖端限抗,食品端无抗,将导致养殖业饲料成本上涨,抗生素行业产能过剩,食品加工业成本上涨。 挑战四:环保——养殖的零排放、无害化、资源化。 挑战五:食品安全、健康。中国经济的下半场,中美贸易战、非瘟、三抗(禁抗、减抗、无抗)、环保、食品安全这五座大山,将推动农牧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三、产业变化 1. 生猪养殖——非瘟造成行业强化去产能效应 1) 生猪存出栏大幅下降。根据环球印象撰写并发布的《中国农牧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自2018年8月初发现非洲猪瘟疫情至2019年7月初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发生疫情,2018-2019年上半年存出栏量持续下降。现多数疫区已解除封锁,部分地区复产,但复产成功率不高,要彻底清除疫病、恢复正常生产仍需时间。按生猪生长周期计算,从补栏4月龄母猪到商品猪出栏需要13~14个月,如果疫情得到控制,本轮疫情影响要延续到2020年下半年供给才能有所恢复。据测算,2019年全年生猪出栏同比降幅15%~20%,全年猪肉产量同比可能减少800万~1100万吨。 2) 生猪价格走势:供应减少,猪价高企。2018年初猪价跌至10元/kg,至8月非洲猪瘟发生,生猪存栏逐步下降,猪价回升。春节过后猪价经历了两轮快速上涨,累计上涨3.4元/kg。据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监测,2019年猪肉价格总体上涨,6月份猪肉价格25.6元/kg,同比上涨近30%,比1月份上涨10.3%。据2019年11月4日统计,生猪(外三元)均价为39.56元/kg。从近几轮猪价周期看,非洲猪瘟使本轮周期加速见底反弹。从国际上曾经感染该疫情的国家防控经验来看,由于疫情清除较慢,猪价未来将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高位。 3) 生猪养殖行业竞争格局。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但比较美国生猪养殖CR10超过40%的比例还相差很远。非洲猪瘟的发生也将加速提升中国生猪的规模化养殖比例。 2. 生猪养殖行业龙头企业动态。温氏与牧原在规模及效益方面均是行业内排名前两位的养殖企业,也是A股中唯一市值超千亿的农牧企业。从其市值表现看,生猪养殖行业具有资本挖掘潜力。温氏受益于鸡猪业务结构互补,2019年上半年盈利增长。牧原主营生猪养殖业务,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上半年亏损,但其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没有委托养殖费用,虽然重资产折旧较温氏偏高,但牧原折旧费用低于温氏的委托养殖费加折旧。牧原由于处在原料产区,原料成本占优,但牧原的大规模自养模式较温氏的农户代养模式,其防疫成本较高。 3. 非洲猪瘟对生猪产业影响——养殖散户退出,就近屠宰,热鲜转冰鲜。此次非洲猪瘟疫情对养殖环节的精细化管理、生物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它将促进养殖业的整合,对产业上下游、乃至消费习惯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安全源头的饲料原料控制,养殖各环节的环境保护措施,到养殖规模适度等问题均需要深入研究与摸索。未来随着大量散户及小规模猪场被淘汰,我国的规模化养殖企业产能有望迅速扩张。鉴于非洲猪瘟短期内难以清除,生猪养殖下游屠宰及流通环节都将随之转变,未来趋势将以规模养殖、就近屠宰为主。在加速生猪屠宰规模化进程的同时,也会促使居民消费习惯由热鲜肉向冰鲜肉转变,“调猪”流通方式转变为“调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