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29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林湛椰 - 小 + 大
摘要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既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动物防疫体系面临工作力量不足、基层队伍不稳、运行机制不畅、保障水平不够等问题,难以适应控制和消灭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生猪等重要畜禽产品稳产保供的新形势新要求。建议从突出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健全兽医卫生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动物防疫智能化转型等三个方面发力,积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动物防疫体系,切实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是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从 2018 年 8 月以来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看,我国动物防疫体系“职能淡化、力量弱化、支持虚化”等问题较为突出,难以适应控制和消灭重大动物疫病、保障生猪稳产保供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 号),确定了“坚持防疫优先”的基本原则,并从四个方面对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作了具体要求,为做好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各有关部门应在认清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加深对动物防疫体系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动物防疫体系,切实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1 深化对动物防疫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构建机构完善、人员齐整、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新型动物防疫体系,这既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 1.1 动物防疫成败直接关系畜牧业生产安全和食物安全 发展畜牧业,成败看防疫。据测算,动物疫病每年给畜牧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 20%~30%,且严重降低饲料和饲草资源的转化效率。在我国,仅生猪 1 个品种,死亡率每降低 1 个百分点,每年就能多提供约 600 万头商品猪,节约饲料粮 100 万 t左右。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和饲草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畜禽养殖密度大,养殖单元多,相关从业人员数以亿计,而人民群众对肉蛋奶等优质动物产品的需求又越来越大,因此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对于保 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动物源食品安全乃至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健全的动物防疫体系是实现畜牧业高质量的强有力支撑 从某种意义上讲,动物防疫体系之于畜牧业,就如同高速公路网络之于物流业,4G 和 5G 网络之于移动互联网产业,这类“底层基础设施”前期投资大,直接收益率低,且只有按照统一标准组建成网后才能真正发挥出网络效应。健全的动物防疫体系,能帮助畜牧业各相关市场主体有效防范各种动物疫病风险,降低日常防疫成本,减少抗生素和消毒剂的使用数量和频次,在防范和化解畜牧业生产性风险的同时,提高动物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减轻畜牧业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1.3 动物防疫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人类传染病中有 60% 来源于动物。自 1940 年以来,全球平均每 8 个月出现 1 种人类新发传染病,其中 78%与动物有关。全球人兽共患病防治的实践表明,像禽流感、狂犬病等只由动物传染给人的人兽共患病,仅对易感人群采取防护措施,难以切断病原从动物到人的传播路径,无法从根本上防范化解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只有践行“同一世界、同一健康”理念,同时健全动物疫病与人类疾病的防控体系,将监测网络前置、防控关口前移,控制好动物这个疫病传染源,筑牢人兽共患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真正做到“人病兽防”,才能更加有效也更为经济地防范和化解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合力建设好健康中国。 2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现状堪忧 2004 年我国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国家加大了对动物防疫工作的投入,并从国家到乡村,逐级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至 2011 年底,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推动了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水平的提升。随后几年,全国动物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动物因病死亡率大幅下降,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上升,人兽共患病防治也取得了新成效。但近年来,特别是非洲猪瘟传入我国之前,在各地动物疫情形势持续保持总体平稳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加上国家机构改革大环境和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动物防疫体系不仅没有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而加强,反而有所弱化。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