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30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王建民 - 小 + 大
当前肉鸡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外界环境看,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乡村振兴战略正深入布局、新旧动能转换如火如荼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攻关夺隘的关键期;我国经济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高质量发展是大势和方向,这些都与肉鸡产业具有一定关联性。 从产业内部看,存在种源不足,供应链上下游利润不均衡,全产业链运行效率、产业盈利能力偏低,供需结构性矛盾问题突出等问题。整体看,产业大而不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对当前肉鸡产业发展形势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肉鸡产业在政策、科技、市场、资本等因素作用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产业配套体系全,但种质创新不充分 山东省肉鸡产业多年来一直引领着国内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种禽经营、商品饲养、投入品种供给、设施装备研制、专业化服务等体系较为齐全,有全国最大的祖代肉鸡场,饲料产量居全国首位,畜牧业装备市场布局全国,且畜牧装备出口量全国第一,专业防疫队、专业抓鸡队发展迅猛,在合作经营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 据统计,山东省肉鸡合作经营比重达70%以上。但山东省肉鸡饲养主体是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赖引种,种质创新滞后,几乎没有自给能力,制约着肉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比如2019年上半年,商品鸡苗价格高企、曾达10.5元/只,鸡苗成本甚至超过了一直以来占养殖环节绝对地位的饲料成本投入(通常饲料成本占60%~70%),挤占了产业链各环节绝大部分利润空间。 2.产品供给能力强,但消费引导不充分 山东省是全国肉鸡养殖大省。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山东省肉鸡出栏16.48亿只,鸡肉产量232.8万吨,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鸡肉出口更是占到全国一半以上。 但消费引导滞后、市场培育不足,鸡肉在肉类消费结构中仅占22%左右,对“鸡肉”科普宣传不足,不少人依然对肉鸡存在误解,不敢吃鸡、不放心吃鸡,肉鸡被妖魔化的影子还未完全消退;对鸡肉多元化消费方式推广不足,许多人不知道怎么“吃鸡好”,更不知道怎么“吃好鸡”。 特别是白羽肉鸡作为引进品种,本身就是针对西方人的需求而培育的,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口”“胃”需求有一定差距,怎样让白羽肉鸡更适合中国人吃?非常值得探索研究。应该说目前我们这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同时,在鸡产品开发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生产水平高,但效益提升不充分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肉鸡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养殖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比如给设备设置一定参数之后,喂料、饮水、清粪、环境控制等环节可由设备自动完成,一人可饲养4万~5万只肉鸡;肉鸡笼养38~40天即可出栏,料肉比已降低到1.5∶1以下;地面平养料肉比也达到1.6∶1以下。 但效益提升慢,产业利润依然较低。从种苗供应到屠宰加工,近几年利润维持在6~8元,且利润分配不均衡。 比如2019年上半年,单只鸡苗价格曾突破10元,种苗生产环节利润高,屠宰环节却几近亏损,之后虽然鸡苗价格大幅下降,但由于毛鸡价格下滑,饲养环节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从上半年整体效益看,商品肉鸡养殖环节盈利状况不容乐观。 4.市场容量空间大,但供给支撑不充分 从世界肉类消费看,美国鸡肉消费占肉类总消费量的42%,人均年消费量46千克以上,日本鸡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47%,人均年消费量在40千克以上,而中国人均年鸡肉消费量仅为10千克,只占肉类总消费量的21%,应该说我们鸡肉消费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以白羽肉鸡为主导的肉鸡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从业者普遍追求低成本投入和料肉比,不断挑战鸡只的生长极限,这会带来鸡只抵抗力下降、肉质下降乃至食品安全等相关问题。 我们的鸡肉品质还不能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而国外白羽肉鸡已经在走差异化发展路线,并非一味追求生长速度和料肉比。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