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1-22 点击: 次 来源:爱猪网 作者:于博,战伟 - 小 + 大
创新是推动猪业前进的力量,当2018年养猪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养猪人开始谋求新的发展思维时,创新赋予这个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是什么?面对产业的不确定,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是2019伊始,养猪人需要找寻的答案。 2018年,中美贸易战给原料市场带来新的挑战、黑天鹅事件非洲猪瘟给猪场带来内部生物调整……那么,养猪产业未来的发展可能性在哪?当智能化和非洲猪瘟同时进入养猪业,如何正确看待这两个事件的发生与关联?从目前来看,非洲猪瘟事件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影响甚大,通过辩证法可以发现,非洲猪瘟对整个中国养猪产业的疾病计划带来了积极性的作用,那么未来非洲猪瘟会呈现怎样的演化状态,在后非洲猪瘟时代对猪场新型管理人才又有哪些新的要求?下面是资深猪病临床诊断专家、华南农业大学于博教授,通过他多年的从业经验,用辩证思维从更高维度,为养猪产业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一、谈瘟色变背后,产业不确定性几何 当下,养猪产业“谈瘟色变”,如何从实践中有效预防并解决猪病,是猪业的痛点。非洲猪瘟作为养猪巨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环节,隶属于系统中的内生元素,其疫情演变从更高的层面来看,与产业的发展路径相似,于博教授指出,根据产业发展具体可分为“趋利”和“避害”阶段,如今正处于“避害”的阶段。实际上,为了躲避非洲猪瘟,产业已在悄然升级中。比如国家层面的禁运、各种企业层面的内部管理优化、生物防控等新措施的呈现,都是养猪业在往更高的水平发展。 其中,生物防控作为应对非洲猪瘟的关键手段,它将如何驱动着接下来非洲猪瘟的演化状态?依据已有的证据可以猜想:这个高死亡率的猪病传播性极强,且传播渠道隐蔽,比如饲料渠道、运输渠道等。但是,更为容易被大面积传播的渠道,是否还不能忽略“水源”,于博教授就此提出了思考的方向。此外,还有蜱的存在——尽管在中国病例中仍未被确认其传染性,但它在猪病中究竟担任什么角色,都是值得深入考究的课题。再者,从猪场反推至肉品,肉品的污染程度如何,在冻土带(地下)能存活多久?都是目前无法确定的猪病存在因素。传播渠道的不确定、时间空间上流行的不确定……对于养猪人,乃至养猪科技工作者而言,都是巨大的威胁。 随着物流运输的快速发展,生猪肉品的跨地域发展越来越普遍。目前来看,中国仍以本地化供应为主,从政府提倡的自繁自养到配套屠宰,延伸到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受非洲猪瘟影响是否有所改变?同时,根据战伟主编提出的,未来养猪产业的分区域管理,打造地市范围的无疫区的演变方向,于博教授在节目中一一作出解析。 2018年被称为智能化养猪的元年,当智能化养猪作为外生元素扎进养猪业,碰上非洲猪瘟这一内生元素,二者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无疑对猪业产生极大影响。“智能化是工业化的高级阶段,智能化反哺农业”,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事件。然而,科技改变养猪业,尽管一直在进行,其进程受阻于猪业的复杂程度,始终进展缓慢。于博教授从二者碰撞的背面切入,明确指出,农业的智能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但这种趋势的推进需要一个诱发点,这个诱发点便可能来自于非洲猪瘟。对此,他作出进一步解释,“对人的依赖是非洲猪瘟流行的原因之一,诸如这些因素形成合力,对猪业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二、后非洲猪瘟时代,“人”应想得更远更深 目前看来,非洲猪瘟对于养猪产业链上各个层面影响巨大,通过辩证思考,可以发现它为中国猪场的疾病计划带来了更多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非洲猪瘟进入后发展时代,其推动力也倒逼着猪场新型管理人才必须符合更高要求。 非洲猪瘟爆发以来,从中型、大型到超大型规模猪场的场长、中高层管理人员似乎更应进入居安思危的状态。“首先,管理人员的技术门槛需要提高”,于博教授认为,猪瘟的穿越时间、死亡率及缺乏预防疫苗等特点催促着防控技术的提升。简言之,养猪人在“避害”的时候,甚至会得到较以往平稳发展更多的收获。不仅如此,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应该着手于研究其他疫病的防控,比如蓝耳病、伪狂犬病等净化工作。“过去很多想不到的事情,进入后非洲猪瘟时代却能落地。” 以兽医从业者为例,过去他们只需考虑“如何把阳性发病群做成阳性稳定群”,如今,更应该从纵深层次考虑的是,“怎么把阳性的稳定群变成阴性群,以及怎么保住阴性群”。实际上,在非洲猪瘟的病情研究上,于博教授表明他们所做的就是“保护阴性群”。因此,兽医看病治病的方法,尤其是脱胎于大兽医的办法和思路,可能在今后养猪生产中越来越受到限制,基于种种,未来猪业很可能掀起技术学习高潮,特别通过媒体窗口带来的直接学习机会,也将是拓展人才思维和知识结构的重要之一。 |
上一篇:后“非洲猪瘟”时代,陕西猪市变局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