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时期的新对策 新时期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针对诸多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新情况和下一步防控工作的新挑战,需要加强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明确防控思路。 1.着力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预。建立健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省市县三级监测网络;明确省市县各级兽医实验室职能职责,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省级以开展病原学监测为主;市级开展血清学监测的同时,提高病原学监测能力;县级以开展血清学监测为主;开展疫情风险评估及预警分析为行政管理部门提供防控建议;认真落实国家监测及流调计划,扎实开展监测及流调工作。 2.着力落实强制免。严格落实国家强制免疫政策,推行规模场程序化免疫,散养户春秋两季免疫,加强免疫效果评价;加快推进规模场强制免疫疫苗现金补贴试点,提高免疫效果,减少疫苗浪费;提高村级防疫员待遇和畜禽免疫反应死亡补助标准,充分调动防疫人员的积极性;明确防疫主体责任,逐步推行在乡镇政府领导、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下,以养殖企业和个人为责任主体,以村级防疫员、执业兽医、企业从业兽医为技术依托的强制免疫模式。 3.着力加强疫情应急管理。转变对疫情的认识。疫情也属于一种自然灾害,疫病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发生,要及时如实报告,不隐瞒、不漏报;严格科学疫情处置,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在疫情处置上要“反应灵敏、处理果断”,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疫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取样诊断、第一时间报告结果、第一时间处置疫情” ,确保不发生疫病流行,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区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提高疫情信息化管理水平。 4.着力提升疫控机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队伍建设。通人才培养引进、业务培训、技能竞赛、业务管理等手段,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疫病防控队伍;着力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室设施设备,加强实验室考核认证,提高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实验室能力比对,不断提高实验室技术水平;提高疫病防控科学化水平。重视基础研究,及时跟踪病原变异;研发新型快捷、高通量检测技术;通过技术集成、示范,加快规模场净化等防控新技术推广应用。 5.着力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产业转型,推进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提高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严格实施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和监管,落实防疫许可、养殖场环评制度,提高养殖准入门槛;加大种畜禽场建设力度,合理布局,提高种源供应能力;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合理规划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提高本地加工能力,减少长距离活畜禽流通及调运。 6.着力提高养殖户自身防控意识。明确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根据疫病的流行特点和区域性免疫政策制定合理的免疫措施;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推行健康养殖理念,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制”的理念;严格落实消毒、检疫、隔离、无害化处理等生物安全措施;提高疫病诊疗水平,规范药物使用。 三、防控新思路 疫病复杂多样,传播无处不在,要准确找到发病的决定性因素,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防控效果,就要掌握流行底数、分析风险因素、明确防控策略、实现规划目标。 1.掌握流行底数。为了掌握疫病发生的时间、空间及群间分布特征,采取科学的监测方法:足够的抽样数量:科学计算抽样数量,提高监测结果的精确性;科学的抽样方法:尽量随机的抽样方法,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适应的检测手段:统一检测方法,提高监测结果的可比性。我们习惯于掌握个体水平的流行情况,但对于传染迅速的病而言,群体水平的流行情况更能反映流行严重程度 2.分析风险因素。疫病的发生与病原、宿主、环境三者密切相关,不同病种、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条件下的病因是不同的,控制重点也不同;疫病的传播与R0(基础再生数)有关,是指单个发病动物所能传染的易感动物数,寻找与R0相关的风险因素,有效降低R0值,才能达到疫病控制的目的;结合监测结果,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寻找相关风险因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 3.明确防控策略。渐进式控制策略、重点疫病的优先防控、重点区域的优先防控(以规模养殖场净化为切入点;多个规模养殖场净化带动周边散养户的净化;形成生物安全隔离区;多个生物安全隔离区连成片;带动散养户净化形成无疫区)、重点环节的优先防控。 4.实现规划目标。规划针对不同疫病提出了控制或净化目标,控制或净化并不是消灭疫病,而是降低到一定流行水平(如布病,牛羊控制标准分别是:羊≤0.5%,牛≤1%,净化标准分别是:羊≤0.1%,牛≤0.5%)应用监测扑杀的方法实现规划目标,按照规划目标,科学计算抽样量,使尽可能发现每一头阳性动物,基于风险的监测,对高风险区域或环节进行监测,更容易发现每一头阳性动物,对阳性动物进行扑杀,做到“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实现控制或净化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