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饲料业篇 > 文章

有机微量元素在饲料业发展与趋势

时间:2013-06-16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1 前言
    微量元素直接或间接参与动物体内酶和激素的形成与激活,从而影响着动物的生长、代谢、免疫和繁殖。虽然在动物饲料中所占的添加比例不到0.5%,但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容小觑。在营养作用的基础上,药理剂量的添加高铜、高锌所发挥的功能性效果,让众多配方师如获至宝。与此同时,传统形式的无机硫酸盐大量的添加,导致饲料中脂肪、脂溶性维生素以及对肠道绒毛的破坏,使得饲料企业不得不寻求更优质的微量元素添加剂形式。
    有机微量元素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矿物元素添加剂,由于其稳定性好、生物学效价高、易于消化吸收、抗干扰性强等特点,迅速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重点和饲料企业追捧的热点。由最早国外进口,价格昂贵的蛋白螯合物到今天性价比较高的单一性氨基酸螯合物,其发展历程也仅仅在短短数年之间。由于单一氨基酸螯合物的广泛应用,使得国内大大小小的有机微量元素厂家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在市场上出现。有机微量元素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由开始的产品质量竞争逐步过渡到概念的炒作和低价的血拼。在这种竞争模式之下衍生出来的现象就是饲料企业在选择和评估有机微量元素产品时显得很困惑,由于饲料企业的技术配方师多为学饲料营养出生,而有机微量元素产品为精细化工范畴,加上不同企业为了营销的目的,把有机微量元素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力求混淆视听,从而使得各种观点、论断充斥整个市场。
    上述只是有机微量市场现状的冰山一角,为了打破这层神秘的面纱,给使用者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本文选择目前在评估和使用有机微量元素产品时最常见的一些问题,以及有机微量元素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为大家在选择此类产品时提供一个参考,也为有机微量元素的真实面貌做一个注脚。
    2 行业现状
    2.1 有机微量概念界定不清
    有机微量元素在国内的发展和陆陆续续的使用已经有数年的时间了,但在走访市场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的饲料企业技术人员对有机微量元素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说是不明确的。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的技术人员水平不够,而主要是由于众多的有机微量元素生产厂家,为了配套自家产品的销售,在市场宣传中各种五花八门的观点和说法层出不穷,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市场宣传使得我们配方师本已建立的理论观点都被弄混淆了。如很多的误认把碱式氯化盐、富马酸盐也当作有机微量元素。
    其实有机微量元素的概念本身相对是比较宽泛的,目前国内外所指的有机微量实际化学名称为“金属络合物”,根据美国饲料管理官员协会的定义,有机微量元素包括氨基酸络合物、蛋白络合物、多糖络合物等。早期国外企业进入国内的有机微量元素产品多为蛋白络合物,而目前国内使用最多、最普遍的是氨基酸络合物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产品,单一性氨基酸螯合物。要清晰了解何为螯合物,就必须解释“络合”与“螯合”的概念。一个金属离子与给电子的配体结合时,其生成物称为“络合物”。若给电子的配体有2个或者更多的电子给予集团,则可形成环状结构的物质,其结构类似于螃蟹的钳子,故而称之为“螯合物”。说到这里就很清楚了,氨基酸螯合物是指“一个可溶性的金属盐的金属离子与氨基酸,按1mol/L金属与1~3mol/L氨基酸的比例,生产的具有环状结构的物质,即称之为“氨基酸螯合物”。
    2.2 选择和评估产品无可靠标准
    针对目前市场上玲琅满目的有机微量元素产品,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筛选,成为我们众多已用和想用有机微量元素产品的企业最为头疼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1、有些产品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检测方法各不一致。2、有国标的产品,国标本身问题重重,可信度不为行业所恭维。3、产品更新换代比较快,刚建立的检测手段可能不能满足目前产品的检测需要。
    比如以“甘氨酸亚铁螯合物”为例,甘氨酸亚铁是目前饲料企业使用最多的产品,其在促进动物血红色生成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从而其使用效果被我们配方师所首肯。而对于这一产品的评估却存在众多的问题,首先甘氨酸亚铁是有国标的,但国标中却存在着几个致命的问题。1、甘氨酸亚铁作为有机产品,国标的分子式中却含有无机的硫酸亚铁,让人不解。2、游离甘氨酸作为两性物质,要求无水滴定,而国标中却把冰乙酸配成了水溶液。甘氨酸亚铁的这几处硬伤使得我们企业的品控人员在选择参考标准时无所适从。
    其实甘氨酸亚铁作为化工产品,螯合的本质是比较简单的,难点在于保持持续的稳定。所以在评估产品时,稳定性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些有机微量元素企业,送给客户检测的样品与实际的产品差异很大,产品批次间的水分、颜色差异很大。这些不稳定性因素,究其本质,反映了该企业对于产品工艺的把握能力不足,以及品控检测能力的缺失等等。因为低价竞争的背后,势必会削弱产品本身的质量。

上一篇:饲料代加工模式或是企业发展方向

下一篇:2013年中国苜蓿市场分析报告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