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牛羊业篇 > 文章

我国牦牛的种业与产业化发展

时间:2012-07-29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牦牛是以我国青藏高原为起源地的特产家畜和世界屋脊的景观牛种,是宝贵的畜种资源。在这片约占全国可利用草原总面积33%的最大的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上牧养着约1400多万头牦牛,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5%以上。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我国有12个地方品种和1个培育品种:青海高原牦牛、西藏高山牦牛、娘亚牦牛、帕里牦牛、西藏斯布牦牛、四川九龙牦牛、麦洼牦牛、木里牦牛、甘肃天祝白牦牛、甘南牦牛、巴州牦牛和云南中旬牦牛及培育的大通牦牛。牦牛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的主体畜种,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对高寒牧区生态环境适应性很强,可以利用其他牛种无法利用的高寒草场资源,提供乳、肉、皮、绒等多种产品,同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宗教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牦牛是藏区人民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资料。
    1. 我国牦牛业发展回顾
    牦牛业的发展主要可追溯20世纪50年代中期,原西北畜牧兽医学院、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四川农学院、西南民院等一批学者对牦牛资源、生产性能、放牧管理、杂交改良进行了研究和试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牦牛发展技术,如任继周先生1955年提出了按草场产量进行轮牧的技术,原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路葆菁、许康祖研究员在青海进行了奶牛和牦牛的杂交试验,首次引进荷斯坦奶牛和牦牛杂交,生产高生产性能的犏牛,同时,路、许二位先生根据调查在1956年就提出可利用野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的建议。在20世纪60年代初,四川农学院的周寿荣、甘肃农大的张容昶等人测定了牦牛夏季采食量,为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提供了依据。这一时期,畜牧科技人员一方面总结了群众传统的技术,同时也提出了需要推广的畜牧科学技术。在50年代中期,原西北畜牧部组织了大批兽医干部制造牛瘟疫苗,建立强制性的防疫制度,在短时间内消灭了肆虐高寒草原牦牛产区的牛瘟,有效地控制了牛肺疫、牛巴氏杆菌病、炭疽、副结核、副伤寒等危害很大的病的流行,牦牛产区重大传染病防疫技术的推广是最为成功的范例。
    这一阶段原苏联全苏肉牛研究所(BHN-HMC)有一大批科学家从事牦牛研究和技术开发。特别杰出的代表有杰尼索夫、伊万诺娃、格里金申娃和沙拉马诺夫等人,几十年献身于牦牛科技,出版了六部以上的专著和近百篇研究报告,牦牛的数量也达到了最高峰,对牦牛的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西部农业院校畜牧系所用的有关牦牛教材也多来源于前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
    1979年8月由农垦部主持在青海西宁市召开了中国牦牛科研协作组成立大会。1981、1983、1985、1991年分别在成都、乌鲁木齐、昆明、西宁召开了中国牦牛科研协作会议。1998、2001、2003、2005、2010年全国牦牛科研和生产研讨会在甘肃兰、新疆和四川相继举行,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1994、1997、2000、2004年相继在召开了第1-4届国际牦牛研究学术讨论会,使我国牦牛的研究和生产展现于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藏区畜牧业的发展,使我国的牦牛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广大牧区采取科学养畜,开展牦牛的本品种选育,利用冷冻精液进行种间杂交,商品率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是我国的牦牛生产跨入一个稳定,快速的发展新阶段。
    1.1 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发展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将牦牛选育和改良利用的研究列入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项目,主要开展导入野牦牛基因改良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九龙牦牛改良甘肃牦牛及选育提高牦牛商品生产技术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经过20余年努力,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建成了国家级牦牛育种场,并建立了由野牦牛种公牛站、育种核心群、繁育群(场)、推广扩大区四个部分组成的牦牛育种繁育体系。1987年在青海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牦公牛站。2001农业部批准资助青海大通牛场建起了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牦公牛站,确定大通种牛场为青海高原牦牛保种场,并颁发了种畜生产许可证。2005年大通牦牛新品种获国家新品种证书。
    另外,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1989年开始建立九龙牦牛纯繁基地,制定九龙牦牛保种选育方案,开展保种选育工作和纯繁扩群。2000年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制定了九龙牦牛保种选育总体实施方案,组建了九龙牦牛原种场。2002年,将甘孜州九龙牦牛良种繁育场定为四川省重点畜禽品种资源场。2006年将洪坝、汤古、斜卡、呷尔、乃渠、三岩龙、湾坝七个乡划定为“九龙牦牛保种选育区” 。1999年,由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阿坝州畜禽繁育改良站和红原县畜牧局共同组织实施了“麦洼牦牛良种选育基地建设项目”。制定了麦洼牦牛国家标准,建立了品种登记制度。1990年成立天祝白牦牛育种实验场,并由该场制定保种和利用计划,负责组织实施。1999年由天祝白牦牛育种实验场负责核心群组建及建立品种登记制度。2008年制定了《天祝白牦牛》农业行业标准并颁布实施。有关青海高原牦牛方面,提出实施“百万牦牛工程”,利用大通牦牛复壮家牦牛,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加强本品种选育工作,加大牦牛种公牛转换力度,强化牦牛的肉用性能选育工作,培育和建立高产种群,不断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牦牛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已初步在牦牛产区建立,育种、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构架基本形成,加快牦牛品种改良,提高良种化程度,保证牦牛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促进牦牛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牦牛种业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我国种畜禽类型丰富,各畜种发展阶段各不相同,由于地区的经济差异和物种的地域限制,牦牛种业发展较慢,但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些牦公牛站和纯繁基地相继建立,先后制定了牦牛品种保护、改良及培育利用计划并组织实施,促进了各优良地方品种牦牛的稳定发展。在诸多牦牛科研生产工作者的努力下及优良品种改良所获得的显著效应下,利用优良种公牛已经被农牧民所接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通牦牛已在青海、甘肃、新疆等牦牛产区大力推广,取得了显著地改良效果,发挥了良好的种用性能。天祝白牦牛作为一种世界珍惜品种不断加强选育,效果显著。另外,一些生产性能比较突出的品种,如九龙牦牛、麦洼牦牛等具有不同地方和不同生产性能特点的优良地方牦牛品种在牦牛产区其他区域选育提高。为提高牦牛牦牛商品率,探索一些适合当地的选育杂交模式提高牦牛产区的牦牛生产性能。
    1.3 取得的成效与主要经验
    在几代牦牛科研、管理和生产工作者的研究和应用基础上,利用我国特有野牦牛遗传资源进行家牦牛复壮改良,经过三代牦牛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最终培育成功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我国青藏高原高寒牧区气候放牧条件的第一个国家级牦牛肉用新品种大通牦牛,生产性能提高15%~20%。已在牦牛产区大面积推广,通过销售种牛及冻精,推广覆盖率达我国牦牛产区的75%,而所创建的配套的育种技术和完整的繁育体系,已成为青藏高原牦牛产区及毗邻地区广泛推广新品和新技术。

上一篇:高鸿宾:奶业转型要过三道坎

下一篇:漫谈奶牛的养殖经营模式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