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镇的田野上,29岁的李诗宣正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着传统农业的图景。这位“95后”历经省城创业沉浮后选择回归乡土,以电商为纽带,将家乡的优质农产品送往全国千家万户,更带领百余名乡亲蹚出一条产业振兴的康庄大道。他是刚刚成立的文水县互联网协会最年轻的常务理事,他用鼠标点击出的不仅是销售额的增长,更是新时代青年反哺乡土的赤子之心。 返乡破局:激活农村沉睡资源 2019年深秋,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太原经历电商创业挫折的李诗宣回到家乡刘胡兰镇,面对父母“找个稳定工作”的劝说,这位倔强的山西后生却盯上了家乡存栏17万头的肉牛产业。 “草原引种﹢集中育肥”的独特养殖模式,让这里的牛肉直供北上广高端餐厅,但养殖户却因信息闭塞利润微薄。李诗宣挨家挨户走访养殖场,却遭遇信任危机:“线上卖牛肉?15天回款?这不是骗子嘛!”为打消疑虑,他连续5天蹲守养殖场,承诺“利润大头归养殖户,我只留利润的20%”。这种“让利于农”的模式,终于打动了首批合作者。 2020年春节,首单牛肉通过拼多多销往北京。当养殖户老杨收到第一笔15天的回款时,颤抖的双手数了三遍钞票:“这比牛贩子收的价高两成啊!”这单生意像一颗火种,点燃了乡村电商的燎原之势。 产业赋能:构建全链条助农生态 李诗宣的电子商务公司创新“电商﹢农户”模式,将屠宰、加工、包装等环节分包给专业商户,自己专注线上运营。他建立品控标准,设计统一包装,邀请专业团队拍摄农产品宣传片,注册“途象”商标。这些举措让文水县的牛肉有了“身份证”,溢价能力提升30%。 疫情期间,文水县160万斤滞销贡梨通过他的店铺销往全国。果农老张的梨园因疫情封路面临绝收,李诗宣带着团队连续三天直播,嘶哑着嗓子喊出“英雄故里的贡梨甜过初恋”,单场销售额突破20万元。当老张收到2万元货款时,这位年近六旬的汉子红着眼眶说:“这是救命钱啊!” 2022年,李诗宣的物流中心启用后,文水县的生鲜牛肉最远送到了新疆伊犁。客户特意发来视频:“我们终于能尝到文水县的优质牛肉了!”物流成本下降40%,让偏远地区的消费者也能享受平价优质农产品。 2024年,李诗宣的电商公司“千卓”的销售总额达到了1亿元。 人才振兴:培养新时代乡村创客 李诗宣的团队现有四十余人,95后、00后占比超80%。这些返乡青年带来了直播运营、数据分析、短视频制作等新技能,26岁的王雪是团队里的“直播一姐”,她通过“牛肉烹饪教学﹢产品推荐”模式,单场直播最高带货12万元。 曾经的外卖员王笑返乡负责牛肉包装加工,年净利润30万元;35岁的王新辉转型做物流,组建起20人的配送团队。这些鲜活案例点燃了乡村创业热情,带动逾百名青年返乡。 今年3月上旬,在文水县县委宣传部、县委网信办的支持下,文水县互联网协会正式成立。李诗宣的公司成为该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单位,他本人也当选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他表示,将建好电商孵化基地,开设免费培训课程,让更多的乡村创客学会网络销售,把文水的优质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45岁的养殖户赵铁柱戴着近视眼镜学习手机开店,如今每月通过直播卖出3000斤牛肉。“我这年纪还能当网红,全靠小李教得好!” 未来愿景:打造乡村振兴新范式 “刘胡兰镇不仅有红色记忆,更要有绿色产业。”李诗宣将红色文化与农产品深度融合,推出途象、爱妃鲜等特色品牌。产品包装融入红色文化、汾河风光等元素,设计荣获山西省农产品包装大赛金奖。 如今,李诗宣正与刘胡兰镇政府共建“电商小镇”,规划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冷链物流园和电商学院。他计划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全产业链溯源,开发预制菜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我的目标是让每个农户都能通过电商获得尊严。”李诗宣说。他建立助农基金,对困难农户提供免费运营支持;发起“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 从城市到乡村,从失败到重生,李诗宣用电商架起了城乡融合的桥梁。他被评为“文水县十大杰出青年”,入选拼多多“新新农人报告主人公”。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新时代青年反哺乡土的生动实践。正如他在直播间常说的那句话:“这里是刘胡兰镇,我们卖的不仅是农产品,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用青春和智慧书写着新时代的田园诗。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