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多元进口的战略成效 回溯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的阴霾开始笼罩全球贸易市场,国际贸易环境变得愈发复杂和不确定。与此同时,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从暴雨洪涝到高温干旱,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地缘冲突也在持续,一些粮食主产区被卷入冲突,导致粮食生产和运输受阻。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剧烈。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国深刻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减少对单一国家粮食进口依赖的必要性。为此,我国积极采取行动,加速推进粮食多元化进口布局。通过与世界各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拓展粮食进口渠道。我国发放了巴西玉米进口许可,使得巴西玉米能够更顺畅地进入中国市场;同时,打通了南非玉米输华通道,为国内市场引入了新的玉米供应源。这些举措为我国粮食进口构建了一张更加稳固和多元的网络,有效降低了因依赖单一国家进口粮食而带来的风险。 海关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近年来,进口美国谷物数量在我国进口市场的占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24 年,进口美国玉米在我国玉米进口总量中的占比不足两成。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我国粮食多元化进口布局战略的成功实践。它意味着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不再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的粮食供应。即使在面对国际贸易争端,如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样的情况时,我国玉米进口也不会受到严重冲击,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多元化的布局,不仅保障了国内粮食的稳定供应,也为国内玉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定的外部环境,让我国在国际粮食贸易的风云变幻中,能够从容应对,牢牢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4、玉米市场的未来走向 展望未来,国内玉米市场的走向备受关注。随着玉米余粮见底,农户手中的余粮即将出清,粮源逐步集中到贸易商手中。贸易商基于对市场前景的看好,囤粮心态增强,期望在未来的市场波动中获取更大的利润。这种囤粮行为,使得市场上的流通粮源进一步减少,对玉米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 不过,市场的供应格局并非一成不变。华北地区面临着腾仓收麦的任务,这意味着部分贸易商需要腾出仓库来储存新收获的小麦。在这一过程中,玉米出货量可能会有所增加,对玉米价格造成一定的下行压力。中储粮的轮出销售计划,也会为市场提供一定数量的玉米补给。中储粮作为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力量,其轮出销售的数量和节奏,将对市场的供需平衡产生重要影响。若中储粮加大轮出销售力度,市场上的玉米供应量将增加,价格可能会受到抑制;反之,若轮出销售数量有限,市场供应依然偏紧,价格则有望维持高位。 从进口角度来看,特朗普 “对等关税” 政策持续加码后,谷物进口预期大幅减少。除玉米外,相关替代品,诸如高粱等的进口预计也会大幅缩减。这是因为关税的提高使得进口成本大幅增加,进口商的进口意愿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市场对国产玉米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为玉米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玉米市场预期有望再度转强,价格可能会在供需关系的推动下,呈现出上涨的态势。 在关注玉米市场未来走势时,关税政策的动态变化是关键要点。关税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进口玉米的成本和数量,进而对国内玉米市场的供需平衡和价格走势产生深远影响。相关替代品进口数量的变化也不容忽视。高粱、大麦等替代品,在玉米供应不足或价格过高时,往往会被市场所青睐。它们的进口数量变化,将改变市场的供需结构,对玉米价格产生间接影响。只有密切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才能准确把握玉米市场的未来走向,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做出明智的决策。 |
上一篇:中美关税博弈下,玉米市场的危与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