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税政策调整下美国玉米进口困境分析 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中美贸易摩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其中关税政策的动态调整对市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25 年 4 月 4 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明确自 4 月 10 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 34% 关税。此举措迅速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特别是在玉米市场领域产生显著影响。此前,美方于 4 月 2 日单方面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所谓 “对等关税”,中方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充分彰显坚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决心。 1、税率叠加导致成本大幅上升 此次中方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 34% 关税,是在原有关税政策基础上的叠加调整。在此之前,针对玉米等商品,我国已将配额外税率从 65% 提升至 80%,此次新增 34% 关税后,美国玉米综合税率大幅提高至 114%(80% + 34%)。从成本核算角度分析,按照当前汇率及各项成本因素估算,美国玉米到岸完税价格将远超国内现货价格。以广东港玉米为例,当前其现货价格约为 2280 元 / 吨,加征关税后的美国玉米到岸完税价格与之相比,在价格竞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难以与国内玉米及其他进口来源的玉米竞争。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国玉米进入中国市场,使其在价格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进口量呈现持续萎缩态势 事实上,在此次关税政策调整之前,我国从美国进口玉米的数量已呈现明显下滑趋势。2024 年我国自美国进口玉米仅 207 万吨,占全年进口总量的 15.2%,与以往年份相比,进口量大幅减少。2024 年下半年美国玉米的采购量降至极低水平,单月进口量不足 50 万吨。如今加征关税政策实施后,美国玉米进口量进一步受到抑制,预计将趋近于零。这一变化使得国内玉米供应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未来国内玉米供应将更加依赖国产玉米以及来自南美、乌克兰等地的进口。例如,过去美国玉米在我国进口玉米市场中占据一定份额,如今随着其进口量锐减,巴西、乌克兰等国玉米的进口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国内玉米供应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 二、国内玉米市场的稳定发展态势 在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玉米市场波动中,国内玉米市场展现出独特的稳定性与发展潜力,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1、国内玉米自给率维持较高水平 从数据来看,2024 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 2.95 亿吨,庞大的产量体现出我国玉米种植产业的坚实基础。进口量在国内总供应中仅占 4.4%,其中美国玉米占比不足 1%。这表明国产玉米在市场供需中占据主导地位,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玉米市场实际供需结构影响相对有限,更多是在市场情绪层面给予积极提振。例如,市场得知对美国玉米加征关税消息后,国产玉米种植户信心得到鼓舞,对未来玉米价格走势预期更为乐观,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交易活跃度。 2、替代谷物成本同步上升 中方在对美国玉米加征关税的同时,同步对美国小麦、高粱加征关税,税率分别为 15%、10%。这一举措直接导致替代谷物进口成本上升。以美国高粱为例,进口成本增加促使饲料企业在选择原料时重新评估成本效益。由于玉米与小麦、高粱等在饲料用途上存在一定替代性,当美国高粱等替代谷物价格上涨时,饲料企业可能会将采购目光更多转向国产小麦或玉米。这种市场选择转变间接为玉米消费市场带来积极影响,进一步巩固玉米在饲料原料市场的地位,推动玉米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3、政策粮库存充足保障价格稳定 国内稻谷、进口储备玉米等政策粮库存处于较高水平,为国内玉米市场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市场供需缺口时,充足的政策粮库存能够迅速投放市场,填补供需缺口,有效抑制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例如,在以往市场波动中,当玉米市场供应出现短暂紧张、价格有大幅上涨趋势时,国家适时投放储备玉米,增加市场供给,使玉米价格迅速回归合理区间,保障市场平稳运行,稳定下游企业和消费者预期。 |
上一篇:豆粕价格跳水,饲料企业降价潮来袭
下一篇:关税风云下的玉米市场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