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产业链变革与创新发展 在关税政策引发的玉米市场变化中,玉米产业链正经历深刻变革,这些变革体现了在挑战中孕育的创新成果。 5、饲料配方多元化发展 面对进口玉米成本大幅上升以及进口量锐减,饲料企业积极应对,其中饲料配方多元化成为关键举措。企业加大对豆粕减量替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菜籽粕、棉籽粕等逐渐成为饲料配方重要组成部分。以菜籽粕为例,其粗蛋白含量虽低于豆粕,但蛋氨酸含量高,与棉籽粕合理搭配可有效改善氨基酸组成。在猪饲料中,普通菜籽饼粕可替代 40 - 50% 的豆粕,双低菜粕替代比例可达 60 - 80%。同时,企业致力于优化低蛋白日粮配方,根据畜禽不同生理阶段营养需求,科学确定日粮适宜的蛋白含量、净能水平和可消化氨基酸含量。通过额外补充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等限制性氨基酸,在合理下调饲料蛋白含量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动物必需氨基酸需求。这种饲料配方多元化调整,降低了对进口大豆和玉米的依赖,缓解了成本压力,为饲料企业在新市场环境下探索出发展路径。 6、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推进 关税政策调整推动国内玉米产业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政策层面,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国内提升玉米单产,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同时,转基因玉米商业化进程有望提速。转基因玉米具有抗虫、抗病、高产等优势,其商业化推广将有助于增强国产玉米竞争力。例如,一些转基因玉米品种能够有效抵御病虫害侵袭,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从长期来看,国产替代加速将提升我国玉米产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减少对进口玉米依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玉米产业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转型。 7、全球贸易格局重塑 在中美贸易摩擦引发的玉米市场变化中,全球玉米贸易格局正经历深刻重塑,新的市场秩序逐渐形成。 8、美国玉米出口面临压力 长期以来,中国是美国玉米重要海外市场之一。随着中方对美国玉米加征关税,美国玉米在中国市场份额急剧萎缩甚至可能归零。失去中国市场后,美国玉米出口行业遭受冲击。为寻求新市场出路,美国玉米可能转向墨西哥等传统买家。墨西哥与美国地理位置相邻,贸易往来频繁,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有一定历史基础。但墨西哥自身玉米市场规模有限,难以完全承接原本出口到中国的大量美国玉米。此外,全球玉米供需格局受多种因素影响,南美天气异常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都会对全球玉米产量和贸易流向产生扰动。例如,南美地区若遭遇严重干旱或洪涝灾害,将影响当地玉米产量,进而影响全球玉米供应结构和价格走势,增加美国玉米寻找新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9、中国进口来源多元化发展 在此次关税政策调整之前,我国已积极推进玉米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2024 年我国自巴西进口玉米占比达 47%,乌克兰占 34%。通过与巴西、乌克兰等新兴供应国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我国在玉米进口上逐渐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巩固与这些新兴供应国的合作,通过加强贸易谈判、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确保玉米进口渠道稳定畅通。例如,我国与巴西在农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不仅在玉米贸易量上持续增加,还在农业技术交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为巴西玉米稳定供应中国市场提供保障。这种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了因政治、经济等因素导致的贸易风险,提升我国在全球玉米市场的话语权,保障国内玉米市场稳定供应,推动全球玉米贸易格局向更加平衡、多元方向发展。 |
上一篇:豆粕价格跳水,饲料企业降价潮来袭
下一篇:关税风云下的玉米市场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