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5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李丽颖 - 小 + 大
王春璈:新时代对兽医的专业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多方面激活人才效能,让兽医人才学有所成,提升其职业认同感。明确兽医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激活行业人才效能的基础。一名优秀的奶牛场临床兽医应该具有扎实的兽医理论基础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勇于实践、不怕吃苦、克服困难的精神,并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奶牛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防控工作,为奶牛的健康养殖保驾护航。 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将畜牧产业链中的资源需求、人才需求、技术需求等要素融入到兽医人才培养过程中 主持人:教育是兽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必经环节,各相关高校都承担着制定并执行培养方案、讲解理论知识、引导职业思维等重任。我国当前对兽医的主要培养方式是什么?有哪些可改进的空间? 沈建忠:近十年,畜牧业发展迅速,规模化、现代化、智能化进程加快,赋予了兽医学科更“重”和更“宽”的使命与职责,这要求有兽医专业的高等院校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更能适应行业发展的技能人才。中国农业大学于2021年率先设置了兽医公共卫生专业,预计未来3至5年,我国至少会有20所学校开设该专业并进行招生,已更好满足社会需求。目前我国的兽医教育基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等教育,即兽医本科教育、兽医研究生教育(硕士和博士);二是职业教育,相关职业院校、大专院校也是兽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三是继续教育,对持续提升基层兽医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非常重要。我国兽医教育应该实现这三个层次的同步发展、互补发展。单就兽医高等教育而言,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高水平的兽医师,或者是掌握某项专门技能的专科兽医师。就具体的培养方式而言,我有三点建议举措。首先是本科生培养由4年制向5年制过渡,尤其要重点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兽医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想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兽医师,4年时间是不够的。中国农业大学积极在本科生实践技能和临床实习方面进行探索,已经将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专业)改为5年制教育。这几年,我们与兄弟院校共同努力,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全国已经有54所高校的兽医专业改为了5年制。同时,我们也针对兽医专业的研究生开辟了“卓越临床兽医”方向,通过“4﹢1﹢2”的模式,即本科的最后一年跟研究生的两年连在一起进行实践学习,在掌握全科技能的情况下,还要掌握主要的专科技能。这类学生毕业后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能够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这种模式,目前主要集中在宠物诊疗方向上,未来我们还将布局奶牛等农场动物的实践技能培养,发展农场动物疾病诊疗中心等。最后还要加强人文社会学科的学习,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外,高水平兽医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此我们开设了畜牧学、兽医经济学、动物福利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涵盖了沟通技巧、公司运营等知识,设置全面,为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樊宏亮:希望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能够提高实践学习和动手实操时间的比例,或者通过校企合作来建立牧业兽医人才培养专班,即牧业委培生。这样学生毕业后,不仅掌握扎实的兽医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另外也在不怕脏、不怕累以及“空杯心态”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主持人:校企合作对于兽医人才培养来说有什么意义?具体应该怎么合作? 沈建忠:校企联合是打通产学研的“最后的一公里”。兽医学科中,无论是临床兽医学领域、预防兽医学领域还是基础兽医学领域,最终都以解决行业问题为出发点。因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应和企业加强联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而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生也应尽早或更紧密地投身于行业中,了解行业实际需要,发现问题,和企业一起解决问题,共同推进新药上市、疫苗研发、新诊疗方案提出等农业科技创新。 王春璈:要做好校企合作,搭建双赢平台。牧场为高校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场所,书本上所讲述的奶牛疾病都可以在牧场内见到。不只学生,也希望老师们多去牧场实践,丰富奶牛疾病的临床案例教学内容。同时,牧场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与管理水平也要不断提升,高校可以为牧场工作人员组织线上或线下培训。此外,目前牧场奶牛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水平还不够高、设备条件不足,高校可以帮助牧场做实验室诊断,以提高奶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去牧场任职的临床兽医应该具有兽医专科以上学历,在校期间应到规模化牧场进行不少于3至4个月的实践锻炼,在机械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的现代化牧场中开阔视野,学习课堂之外的知识。一方面,规模化牧场的机械化生产及数字化管理会让他们直观认识到牧场的现代化发展程度,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另一方面,牧场的临床实践会提供诸多病例,帮助其快速提升技能水平和实践经验。与此同时,临床治疗和理论学习的结合,也会持续激发他们回校后的学习热情。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