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5 点击: 次 来源:北斗农科 作者:王晶晶,王丽萍译 - 小 + 大
事实证明,确定PCV3复制的细胞系也具有挑战性。已尝试在多种细胞系中分离PCV3,包括猪肾上皮细胞(PK-15)和猪睾丸细胞,但结果存在争议。从21日龄猪的猪肾原代细胞中成功分离和传代了PCV3。虽然细胞病变效应似乎不是PCV3感染的主要特征,但通过细胞质以及原位杂交对病毒核酸的检测证明存在病毒复制。也有报道称,在PK-15细胞中成功分离到了PCV3,在猪肾原代细胞上观察到相似特征,没有细胞病变效应,原位杂交检测到较强的病毒复制。将线性化PCV3 DNA转染猪肺泡巨噬细胞(3D4/21)细胞系,成功地从感染性克隆中解救出一种合成病毒。免疫荧光试验证明了PCV3 Cap蛋白的核表达,表明3D4/21细胞系可以支持病毒的复制和包装。 虽然关于受体和病毒入侵机制的资料有限,但研究人员推测PCV3与PCV2使用不同的机制。糖胺聚糖,包括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软骨素B,已被确定为PCV2感染所必需的黏附受体。然而,PCV3 Cap蛋白缺失PCV2 Cap蛋白中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基序。对PK-15细胞的研究表明,病毒主要是通过网格蛋白和发动蛋白2介导的内吞作用入侵细胞,而病毒复制依赖于介导早期和晚期体内运输的Rab5和Rab7,以及酸性细胞质环境。此外,核定位信号(nucleolar localization signal,NoLS)与核仁磷酸化蛋白(nucleolar phosphoprotein nucleophosmin-1,NPM1)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核定位。Song等发现,PCV3 Cap蛋白的第1~38位氨基酸残基可以直接与NPM1相互作用。在NPM1的N端寡聚化结构域中,第48位的丝氨酸的电荷性质对Cap蛋白的相互作用和亚细胞定位至关重要。Zhou等证明,PK-15细胞感染PCV3后,NPMI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导致与Cap蛋白共定位。NPM1上调会增加PCV3的复制。在过去几年中,病毒感染的复杂机制已被部分揭开。然而,对PCV3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取决于能否找到一种稳定的细胞系,来持续支持PCV3复制,并随后分离出病毒。 5 免疫反应 5.1 先天性免疫反应和细胞因子的产生 尽管在免疫反应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人们对PCV3感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还不完全了解,仍需继续研究。一般来说,先天性免疫反应是宿主通过模式识别受体和病毒DNA特有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识别病毒而启动,从而诱导干扰素的产生。体外试验结果表明,PCV3 Cap蛋白可通过视黄酸诱导基因样解旋酶(retinoicacid-inducible gene-like helicase,RLH)或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激活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以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对体内先天性免疫反应模型的评估表明,PCV3感染对IL-8有调节作用,与PCV2感染类似。然而,IL-10和大多数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2和IL-4)对PCV2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但在PCV3感染期间体内似乎并未受到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揭示PCV3感染期间宿主识别的分子和实际机制的作用,以及干扰素和趋化因子产生的启动机制。这方面的信息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PCV3亚临床感染、临床疾病的过程以及发生混合感染的可能性。 5.2 体液反应 目前对PCV3体液反应的了解大多基于田间研究,这些研究主要试图检测是否存在PCV3诱导的抗体。然而,人们对这些抗体在PCV3感染期间的保护作用或动态变化知之甚少。Deng等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提供了自2015年以来PCV3在中国猪群中流行的血清学证据,发现到2017年,PCV3血清阳性率明显提高(由22.35%提高至51.88%)。另一项对中国PCV3阳性猪场进行的血清学研究表明,在所有生产阶段的猪中,母猪的抗体滴度最高。此外,无论是否存在临床或亚临床的繁殖障碍,抗体水平和阳性猪的数量均无差异。最后,同一项田间研究报道,抗体阳性率与较高水平的病毒血症呈正相关。 在多家猪场进行的一项纵向研究中,病毒检测结果表明,6周龄后的猪会出现不同的检测结果,到24周龄时,阳性猪的数量会增加。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人们推测母源抗体可以保护仔猪,由于母源抗体下降,阳性猪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其他田间研究也支持这一假设,因为3~4周龄的仔猪没有发生病毒血症。总之,这些田间研究结果表明,PCV3可能具有与PCV2相似的母源抗体动力学,即在未接种疫苗的猪群中,母源抗体在6~10周龄消失,随后在保育后期和生长早期,感染猪的比例会增加。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确定PCV3母源抗体的存在和活跃状态及其在猪群感染动力学上的潜在作用。通过实验性接种,IgG和IgM反应进行了部分表征。早在感染后3~10 d就能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感染后17 d抗体水平最高,感染后21 d抗体水平迅速下降。此外,接种PCV3并用KLH刺激的猪会产生长时间的IgG反应,感染后10 d检测到抗体,感染后28 d抗体达到最高水平,感染后42 d仍可检测到抗体。用KLH进行刺激可以反映现场的PCV3感染情况,其中与单独感染PCV3相比,KLH辅助因子的存在会产生更强大的免疫反应。相反,在实验性接种的猪上并未观察到IgM反应。 |
上一篇:华东某县防控非瘟得失分析
下一篇:非洲猪瘟变异株流行特点与防控理念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