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 > 良种繁育 > 文章

吴珍芳:我国猪育种的5大发展方向

时间:2023-08-30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猪业    作者:佚名 - 小 + 大

2023年8月21日,在由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中国猪业》杂志社、西南科技大学承办的在四川绵阳召开的2023畜牧产业创新创业大会暨第三届猪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吴珍芳分享了他对我国生猪育种现状与方向的分析和思考。

一、我国猪育种主要发展历程

吴珍芳教授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转变,我国猪育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脂肪型、兼用型猪向瘦肉型猪新品种和配套系转变,80-90年代,培育出了三江白猪、湖北白猪、浙江中白猪等一批瘦肉型猪新品种,90年代以后,培育出了多个专门化品系,形成瘦肉型猪配套系,如光明猪、深农猪、华农温氏I号、中育猪等。

我国地方猪种的选育工作,多年来的重点主要是提高生产性能,保持肉质风味。1975—2022年,我国审定了67个种猪培育品种,但真正流传下来的新品种并不多,仍需要加强良种选育。

二、当前对我国猪育种的看法

吴珍芳教授认为:

第一,瘦肉型猪是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需求。我国人多地少,人畜争粮,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他列举了一组数据,如果料肉比每提高0.1,则115kg上市的商品猪需要多消耗饲料11.5kg,我国年出栏6亿头猪,则需要多消耗饲料690万吨,需要占用土地1150万亩。

第二,瘦肉型猪是全世界通用品种,不同国家开展本地化品系选育。我国地方猪种对世界瘦肉型种猪也做出了贡献,长白猪和大白猪均有华南地方猪血缘,华南地方猪对大白猪渗入比例更是达到约16%。

第三,我国高质量种猪需要靠自己培育。欧美鲜肉的消费占25%以下,成品或半成品肉类制品占75%以上。而我国鲜肉消费占82%以上,以热鲜肉为主,成品或半成品肉制品占18%以下。因为消费市场和生产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国外种猪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情,我国应靠自己培育符合国内消费需求的猪种。

第四,我国种猪没有种源依赖。受非洲猪瘟影响和新资本入市,最近10年,我国瘦肉型种猪进口量年约1.15万头(正常年份约6000头),占我国核心群种猪不到5%。行业中出现的引种—退化—引种的现象,只是部分企业的经营方式。

第五,我国育种技术先进性处于世界第一梯队。认为我国的育种技术是相对落后的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因为有数据显示,我国在育种方面的论文数量是全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在智能表型测定、遗传评估、基因组选择和选配、体细胞克隆、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关键技术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有些研究技术和方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第六,我国种猪育种有短板。主要表现在①在优良养殖条件下,一些高效瘦肉型种猪的部分生产性能(产仔数、生长速度)仍与国外有差距;②我国育种技术从研发到应用时常出现断链问题,如科研单位的技术,大多数企业用不上;③我国育种行业发展不平衡,拥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种主体不多,国内很多育种公司其本质是制种公司;④育种企业持续投入不足,且易受疫病干扰。

第七,我国种猪市场机制不健全,育种公益性特征,制约了育种进步。

三、我国猪育种的5大发展方向

吴珍芳提出我国猪育种有5大方向:

①专门化品系选育,杂交配套。杂种优势是大自然的恩赐,杂交具有天然的优势。

②追求高生产效率,改良“无极限”。

③高效率瘦肉型猪是主体,有多元化市场需求。发展特色肉猪是高档消费市场的补充。

④全产业链体系支撑育种进展。品种培育需要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支撑,新品种遗传潜力,需要营养、环境、管理匹配。

⑤生物育种技术大有可为。

上一篇:“修水黄羽乌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

下一篇:中国畜禽种业“0”的突破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