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基础兽医 > 文章

环境源性疾病论视角下的非洲猪瘟防控

时间:2022-09-20    点击: 次    来源:抗非大家谈    作者:梁宁 - 小 + 大

相当多的临床兽医认为,临床上各种疾病的病因往往是单一的、孤立的,甚至是绝对的,这种单因子二元思维左右了中国的无数兽医,只重视病原研究、不重视环境研究就是其典型表现。兽医学研究各领域所涉及的病因可能都只是病因链中的某一个环节,只有综合起来,才能够正确地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比如,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三角模型告诉我们,传染病发生与否是病原因素、猪群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面对猪群疾病,深入挖掘病因,建立病因思维和系统思维,综合考虑机体、环境与病原的内在联系,才是“当代兽医”应该具备的素养,才是我们防控疾病的根本出路。

结合当前猪群疾病发展规律,笔者提出“环境源性疾病”概念,将疾病众多发病因素中的环境一面(或一环)揭开展示在养猪人面前,这不是单纯的为了将疾病与环境画上联系符,而是揭示众多疾病与环境因素相联系的一面,或者换种视角看待疾病,为我们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兽医学科研提供一种思路;更为进一步警醒养猪人,环境因素在猪群健康或疾病状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防控疾病必须实现思维升级。

一、不良环境因素在猪群疾病中扮演的两大角色

1、主因角色,是致病的根本因素。在疾病中起到“火药”的作用。比如,引起环境源性创伤的尖锐利物、引起热射病的高温、引起氨气中毒的氨气等。

2、诱因角色,是主因和疾病之间的桥梁。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除了需要具有一定主因之外,还必须要具有联系主因和机体的中介条件,这个中介条件就是诱因,是能够诱发和促进主因发生作用的因素,在疾病中起到“引信”的作用。比如众多条件性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等),致病需要条件或机会,环境温度骤变、环境潮湿或其他不利环境因素存在时,导致猪群抗病力下降,条件性致病菌才可“趁火打劫”导致疾病发生。

当然,在多数情况下,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其所扮演的两种角色也会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二、以环境源性疾病论审视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ASF,本文简称“非瘟”)在猪场的发生与流行有三个基本要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猪群。在这三个要素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支撑体系,就是环境因素,它甚至从根本上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

1、不良环境与ASF传染源

(1)在大环境中,人员密集区、主干道、集贸市场附近及生猪密度较高的区域往往是风险更大的地方,防控疫情没有“灯下黑”,最危险的地方防疫压力无疑也是最大的。因此选址是否科学、猪场所处的大环境对猪场生物安全与防非成效有着重要影响。

(2)在猪场内,传染源往往指的是携带非瘟病毒(ASFV)的蜱虫或体内有ASFV增殖并且能排出病毒的猪只等。不良环境有利于蜱虫、蚊蝇和ASFV的生存和繁殖,延长ASFV的半衰期,大幅扩大了其存活及感染时间范围,并对其在猪场环境中不断聚集产生重要的“催化”作用(图1)。

图1 不良环境因素对ASF传染源的影响

上一篇:猪场蓝耳病病毒传播流行规律与毒株变异趋势

下一篇:非瘟防控与净化之实战案例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