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1 点击: 次 来源:天风证券 作者:吴立、陈潇、陈炼 - 小 + 大
一、 中国养猪规模化:大势所趋 养猪规模化:趋势不可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形势的变化,生猪养殖方式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散户养殖主体在不断的退出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 的养殖主体却在逐步的增加。导致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推手”,我们认为可以总结为三大方面: 1)规模化养殖主体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在面对疫情等情况时损失通常是“非致命”的; 2)规模化的养殖主体的成本更具有优势,能帮助其顺利度过每一轮周期底部面临的挑战; 3)政策的有序引导客观上也加速了集中度的提升。 1. 抗风险能力:技术+资金,规模企业优势显著规模化养殖主体抗风险能力更强,或是规模化养殖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原因之一。规模场无论是从费用投入和资金可获得性,还是从管理落实以及 产能多点布局合理性等方面上,其表现均优于非规模场,奠定规模化、集约化的提升。 2. 相对成本优势:技术(猪场设计+育种+饲料配方)加持集团企业规模化养殖主体具有成本优势,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集中度的进一步提升。资本推动型养殖(规模养殖主体)扩张的前提条件是能够获得利润或 存在相对成本优势,而规模养殖主体始终保持的成本优势就能刺激规模养殖主体不断的产能扩张,进而提升养殖集中度。 3. 产业政策:“看不见的手”有序引导产业规模化健康发展生猪产业政策的落地实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集中度在不断提升,但分散、小规模和管理粗放的养殖方式在目前仍然还占据生猪行业一定的比例,也在某种程度上导 致了猪价近年来的大幅波动。若需要平缓猪价的大幅波动则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以加强生猪供给的稳定性,而政策就是一双“看不见的手” 可以加速这一进程。 4. 抗风险能力强+成本优势+政策引领→规模化不断提升过去的几轮猪周期行业不断面临外部冲击带来的挑战,比如各类疫病的爆发,各类环保政策的出台等等都对养殖主体的管控能力以及资金安全性提 出了极大的考验。而规模养殖主体在面对同样的外部冲击时,因其特有的“抗风险能力+成本管控能力+政策倾向性”等属性使得在行业危机中一 次又一次的脱困而出,规模化养殖的集中度在不断提升。 二、对比中美,看中国的规模化趋势 1. 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步入规模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生猪养殖进入规模化进程。生猪存栏量逐渐集中于大规模养殖场,中等规模养殖场的存栏比例明显减少。根据美国生猪产业 发展历程,养殖规模化进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990-2000年:加速期。这一时期,主要特征是养殖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得益于终端屠宰规模化进程早于养殖端,屠宰自下而上推动养殖规模 化,同时随着订单生产逐步成为主流交易方式,进一步带动养殖端的横向整合。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养殖场存栏量占比由1990年的58%减少至 2000年的15%。据数据显示,2004-2002年期间猪周期特征明显,周期时间均在4年左右,猪价波幅均在80%左右。 2000-至今:成熟期。这一时期主要特征为行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规模化进程放缓。随着行业规模化达到一定水平,行业越发注重养殖技术的 革新,行业养殖效率随之提高,规模场由于国家补贴政策及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拥有成本优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1000头以上规模场存栏量 占比由2000年的85%提升至2012的95%。此阶段周期时间长度逐步拉长,而近两轮周期因疫病等因素导致猪价波幅有所放大,波幅在120%左 右。 |
上一篇:生猪产业转型步入关键期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