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点击: 次 来源:兽医导刊 作者:韦诚,韦琪 - 小 + 大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于食物质量的要求也显著提升,猪牛羊养殖规模随之扩大,逐渐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特别是基层猪牛羊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家畜生长发育过程当中具有感染疾病的风险,做好疾病预防和控制始终是家畜养殖业的重要任务,尤其是针对口蹄疫进行防治工作是家畜养殖行业的重要内容。 口蹄疫病毒是一种RNA 病毒,其基因组以“准种”的形式存在,即存在一组基因序列显性变异的种群,该种群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容易发生适应性变异。新变异的不断出现和替代是口蹄疫大规模、高频率流行的重要原因。例如,猪口蹄疫O型新旧猪病毒(OkV/72)两个家系在中国的变异幅度增大,最大差异已超过基因分型底线(15%)。新型猪病毒系抗原位氨基酸的变异改变了其抗原表型,可能部分逃避免疫保护。不同种间的交叉感染是导致口蹄疫病毒变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疫苗免疫角度看,我国主要血清型为О 型,Asia1 和A型相当于防控三种疾病。此外,口蹄疫病毒的快速变异导致同一血清型不同分离株的抗原性存在差异,增加了防控难度。 口蹄疫的暴发难以控制,即使控制了,也有可能再次暴发。研究表明,口蹄疫难以控制可能与口蹄疫病毒的持续感染有关。病毒复制导致细胞表面标记物丢失,逃避免疫监测系统的监测,病毒的清除速度减慢或被阻止,导致感染组织中出现更多突变株,导致持续感染。此外,大规模疫苗接种将形成亚临床感染的病毒载体,携带病毒的动物也是未来可能导致流行病暴发的重要传染源。口蹄疫病毒会感染大多数偶蹄动物,不同物种的动物之间的接触会引起口蹄疫病毒的传播,病毒在不同动物身上的毒性也不同。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有毒动物最为危险,当他们与不同物种的动物接触时,他们会将口蹄疫病毒传播给其他动物,引起疾病。 近年来,在欧洲暴发的口蹄疫已被证实与疫苗中未完全灭活的病毒有关,英国学者认为接种过疫苗的动物可能会成为口蹄疫病毒的携带者。此外,在口蹄疫的研究、诊断和检疫以及疫苗生产中必须注意生物安全,2007 年发生在英国的口蹄疫是由WRL 口蹄疫病毒逃逸引起的。我国暴发的亚洲口蹄疫也与病毒逃逸有关。口蹄疫是一种“政治经济”疾病,其预防和控制是政府的行为,能否控制和消除,是国家经济实力、执法守法的整体理念的体现。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防控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隐藏信息未报,疫情未及时报,疫情蔓延,错过防控的最佳时间点;对口蹄疫和同一群动物的过早和不完全扑杀,埋下了口蹄疫地方性和大流行的隐患。同时,目前还存在对交易及长途贩运动物的检疫和监管不力等问题。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中切断传播途径属于较为有效的方法,相关单位和人员需要及时探究并消除传染源,同时做好消毒杀菌工作。口蹄疫防控工作中,清洁卫生工作水平直接影响免疫效果,规范细致的消毒是做好防疫工作的重要基础。质量良好的口蹄疫疫苗,若是面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养殖环境,同样无法发挥疫苗防控的效果,尤其是在近些年来口蹄疫疫情遇见复杂和多样病原体显著变化的情况下。针对此种情况强化养殖工作中的消毒杀菌工作,及时切断口蹄疫传播途径,形成良好消毒效果,能够有效控制口蹄疫传播。若是口蹄疫发生后,及时采用0.5% 过氧乙酸或是同点进行消毒杀菌,每日的消毒次数至少2 次,家畜养殖场所要使用2% 戊二醛及过氧乙酸进行消毒,每天至少消毒1次;同时,猪牛羊养殖场可通过在围栏外喷洒氢氧化钠(烧碱)进行彻底消毒,消毒频率可每天进行一次。在口蹄疫疫情发生之后,疫区难免会存在大量传染性较强的病原体。针对这种情况,基层单位和防疫人员要注意采取有效的封闭隔离措施,同时配合消毒杀菌,及时消除口蹄疫病毒,避免其进一步传播,另外还要注意防控动物以及动物产品与其他病毒污染物互相转移,规范管理疫区的人员及车辆进入情况。该措施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封锁疫区。 |
上一篇:当前非瘟弱毒株防控策略
下一篇:当前口蹄疫防控的优势与不足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