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29 点击: 次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汪家如介绍,捕猎野猪,追踪很重要,主要靠猎狗闻气味和队员查看痕迹。“特别猛的狗,冲上去就咬住不放,(这类猎狗)很容易死亡;聪明的猎狗,会围着野猪打转。狗把野猪围住后,队员就要发起冲锋,跑快一点,三五分钟赶到,否则野猪就跑掉了。” 队员们一般会在距野猪二十米外开枪,狩猎队从未发生过队员被野猪伤害等安全事件。汪家如说,以往狩猎到的野猪由猎人自己处理,现在交给政府无害化处理,毛猪每斤政府补贴10元,收入有所下降,但“仍比干农活强一些”。 澎湃新闻获取的文件显示,今年5月24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通知称:为切实做好野猪危害防控工作,科学处理好保护野生动物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在前期河北、山西等6省份开展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基础上,增加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宁夏8省份开展野猪危害防控综合试点工作。 该通知要求各地从摸底调查、种群调控、主动预防、检测预警、补偿措施、管理培训、舆论引导等方面,编制综合试点方案。还要求各地主动征询该局野猪防控专家组单位(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等)意见,接受其技术指导,开展狩猎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探索猎捕结束和猎获物处置方式等。 知情人士向澎湃新闻介绍,第一批试点省份的通知,也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年早些时候发布。关注野猪防控的人士说,因猎捕野猪涉及枪支管理,一些地方比较慎重。 蒲发光告诉澎湃新闻,金寨县已向安徽省申请,成为试点县。他的办公桌上,有外地林业部门请求来学习经验的介绍信。“打电话咨询的更多。”蒲发光说。 “野猪泛滥,说明我们野生动物数量在逐渐增多,是件好事。”11月21日,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向澎湃新闻表示,野生动物是需要管理的,因为从现在生态系统看,有些食物链环节是缺失的。 张劲硕称,进行科学管理,需要搞清楚野生动物基本的数量、种群、年龄结构、繁殖周期等,要有足够的研究数据。目前,国内野猪研究专家极少,对目前野猪的现状,生态学的问题,缺乏足够研究,这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如果某地野猪增多,它对当地的破坏到底有多大?群众能承受到什么程度?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张劲硕解释,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比如新加坡,在近郊甚至市区经常看到野猪,它也不会攻击人。 “我们需要重新建立起人和野生动物间的信任,给它们一定时间和空间。”张劲硕举例说,像云南省,多年前就在做生态补偿,因此,群众对大象接纳程度比较高,要知道,大象破坏力比野猪大得多。“所以,对野生动物,还在于你多大程度去接受它。此外,我们对野生动物进行管理,很多科学管理方法应该由专业人士介入,制定一些措施、应急预案,包括向群众宣传如何安全防控,避免恐慌。包括对野猪进行麻醉,转移等办法。” 公开报道显示,多地已制定《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还有一些地方正推行野生动物致害保险。 西宁动物园副园长齐新章认为,一些地方对野猪进行数量管控,传递出理性的观点,就是保护野生动物并不是纯粹为保护而保护,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控制,达到平衡的目的。干预和控制也是保护的一种,以往大家不太容易接受这个理念。现在,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 针对有动物保护学者担心“开倒车”的问题,齐新章表示,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可能会有很大的偏差,不能说这个担心是错的。有这样一个决策趋势是好的,当然,要在更多的科学研究基础上,还有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审慎做出决策。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