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08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牛业科学 作者:汪聪勇、朱波、李俊雅 - 小 + 大
摘要: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迅速,而种业是肉牛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对我国肉牛种业发展现状、取得进展、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我国肉牛种业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1 我国肉牛种业发展现状 1.1 地方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培育了一批肉牛新 品种农业农村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鲁西牛、晋南牛、南阳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蜀宣花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云岭牛等4个专门化肉牛品种。 1.2 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完善 截至2018年底,我国饲养肉用品种公牛的种公牛站有37个,种公牛存栏3 300余头,年生产冷冻精液2 600余万剂,销售2 000余万剂,年产值超3亿元;国家核心育种场38家,覆盖肉牛品种21个,育种核心群存栏13 000余头。 1.3 肉牛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2017年,全国肉牛存栏7 236万头,出栏5 162万头,牛肉产量721万t,出栏体重也有较大提高。2017年全国肉牛养殖产值近3 900亿元,约占畜牧业产值的10%,已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实施进展 2.1 遴选了一批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 2014年以来,我国先后组织了5批次的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遴选工作,目前,国家肉牛核心育种场已达到44家,存栏育种核心群14 000余头,涵盖13个地方品种,3个培育品种,3个引进品种,3个乳肉兼用品种,2个水牛品种和1个牦牛品种,为培育优秀后备种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种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基本建立 2012年,制订了《肉用种公牛生产性能测定实施方案(试行)》(农办牧[2010]56号),明确了肉牛生产性能测定组织分工、工作流程和管理措施等;2014年,制订并发布了NY/T 2660—2014《肉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规定了肉牛主要生产性能测定的性状与方法;目前,基本实现了全国种公牛站和国家核心育种场全部牛只的生产性能测定,截至2018年底,共有70个场站23 000余头肉牛参与肉牛生产性能测定。 2.3 种公牛后裔测定初步开展 2015年,由国内10个肉用牛种公牛站和5个核心育种场共同成立了肉用牛联合后裔测定组织,开创我国肉用种公牛联合后裔测定先河。截至2018年底,已开展了3个批次的联合后裔测定工作,累计参测种公牛71头,建立后裔测定场27家,累计交换冻精15 800剂,已获得后裔1 690头,屠宰216头。 2.4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肉牛遗传评估体系 建设和完善了国家肉牛遗传评估中心,负责遗传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发布;制定了中国肉牛选择指数(CBI)和中国兼用牛总性能指数(TPI)。根据遗传评估结果,全国畜牧总站每年发布遗传评估概要,2012年到2018年,共完成肉用种公牛遗传评估21 530头次。 2.5 肉牛联合育种组织初步形成 2015年,我国成立了第1个肉牛后裔测定联合会——“金博肉用牛后裔测定联合会”,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肉用青年公牛后裔测定工作,提高了我国肉用种公牛的选择准确性。2018年,围绕我国目前主导肉牛品种,先后成立了“肉用西门塔尔牛育种联合会”和“安格斯肉牛协会”,开展肉牛联合育种。目前,全国共有30多家种公牛站及核心育种场加入到各个联合育种组织,有效推动了肉牛的联合育种工作的推进。 3 存在主要问题 3.1 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 “良种化”为“洋种化”的趋势明显,导致地方牛种选育进展滞后,地方牛种肉质好、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部分地方牛种濒临灭绝。部分地区肉牛育种缺乏切实有效的规划与指导,主要品种的育种思路不清晰,在杂交改良和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换父本品种,盲目杂交不仅没有起到提高生产性能的作用,反而造成种群遗传背景混乱,生产性能停滞不前。 |
上一篇:浅谈种母猪选购和后备种猪的选育
下一篇:种用外三元母猪培育对策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