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如网易、阿里和京东纷纷入局智能农业,让原本看似传统的养殖业变得与时俱进。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必将促进智能化养殖的普及与深入,进而给养殖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冠疫情发生后,数字化、智能化的竞争和转型开始加速,对家禽业而言,智能化养殖亦是推动家禽生态体系演变未来趋势的一部分。那么它目前的应用与发展态势如何?又将怎样助力家禽业实现更为精细化的管理,促进整体生产性能的提升?它面临的难点、痛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带着这些疑问,《国际家禽》采访了江苏深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冰。 记者:智能化养殖与传统养殖相比,有哪些优势?目前智能化养殖在家禽业中的应用情况如何? 王晓冰:家禽业是我国畜牧业中传统产业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家禽饲养方式经历了80年代的庭院式散养和农民专业户饲养,到90年代的工厂化规模饲养,到如今的公司化、集团化超大规模养殖态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家禽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饲养管理技术和养殖设施工艺不断创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养殖也应运而生。虽然智能化养殖在现有的家禽养殖中的占比还不够高,但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传统家禽养殖有经验型、反应型、试错型的三大特点,但这也是其弊端所在。经验型,将鸡只作为传感器,养殖者通过对鸡只的观测,根据自身的养殖经验来决定后续生产所要采取的措施。它有三大缺陷: 一,生产者不可能连续24小时观测;二,生产者观测的所有过程无法形成数据和记录;三,观测的结果也因人而异,容易产生极大的误差。反应型,根据生产措施的实施,观测鸡只的反应和变化,从而更换养殖措施。试错型,多种生产方式反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从而采取能够获得最佳生产效益的养殖模式,但是却不知道其中的背景和原因。 相比传统养殖,智能化养殖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感知”数字化。物联网探头能对环境(温度、风速、湿度、二氧化碳、负压、光照等)探测和对鸡只本身(体温、运动、鸣叫等)监测,根据计算机技术将这些外界条件量化,即将人对环境和鸡只的观测全部转换为数字的形式,并进行采集。而且,物联网的监测能够保持连续24小时的不断监测,确保收集到每只鸡在每一时刻的变化。 其次,智能化养殖能够提炼出生产者的养殖经验并转变成算法,根据鸡只的变化从而确定所要采取的生产措施。目前,包括养殖者和养殖企业,特别是科研单位和国外学术机构已经做了大量的家禽养殖研究和实验,已经形成了数据、算法和理论,这也相当于我们用最先进的养殖技术来做家禽养殖。此外,我们还可根据大数据的机器学习功能,反向验证智能养殖的算法,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已有公式的相关系数,最大化保证算法的精确度。 而且,智能化养殖能够做到家禽养殖的精细化管理,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疾病发生率以及提高家禽生产指标等等。因此,我认为,虽然我国的智能化养殖还未普及,但是根据已有的生产案例,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智能化养殖带来的生产效益的稳步提升。 记者:目前家禽业智能化养殖主要应用在哪些环节?智能化养殖推广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痛点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王晓冰:从我们公司来看,我们不仅从鸡场的规划、棚舍的建筑结构设计和热能维护设计、自动化笼具和智能化装备(传感器、探头、控制器等)等方面为有一定养殖规模得企业提供完整的、全套的智能化生产设施,我们还为一些平养或旧棚养殖的养殖户生产手持式的、简易的环控装置,这些装置配备我们研发的手机APP,这上面有着养殖相关知识、信息和数据。而且,在此APP上养殖户能够和行业专家进行相互交流、分享经验,也能够为养殖户提供家禽养殖相关的培训课程等。 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必定会经历“质疑—探究—尝试—验证—选择”的过程,智能化养殖也不例外。以目前的推广进程看,在中大型养殖规模企业推广智能化养殖仍然有着或多或少的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一线传统养殖人员,因为养殖人员的守旧思想和其养殖经验给他们带来的生产效益,他们不愿意接受改变。在小型养殖企业或养殖户群体中,他们大多数认为因为其养殖规模过小,没有必要加大成本投资智能化养殖。以及,甚至有些人认为家禽养殖行业是传统行业,不适合智能化、数字化等高科技应用。 此外,真正的智能化养殖是包括棚舍设计、环控、饲喂、物料运输等各个环节均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多个环节影响家禽的料肉比和存活率,即“多因一果”。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这个“果”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养殖户或者养殖企业对其的正确看法。 未来,只有把家禽养殖的关键痛点解决好之后,才能将养殖户或养殖企业的观点完全转变;否则,家禽养殖仍会处于半智能半人工的状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新事物不得不经历的一个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