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09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检疫 作者:洪功飞等 - 小 + 大
摘要:2020 年 6 月 28 日,安徽省在排查中发现,黄山市休宁县一养牛户饲养的黄牛发生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安徽省相关部门随即组成专项工作组赴现场开展了暴发调查,并采集牛全血、皮肤结节、鼻 / 口腔拭子样品进行了 PCR 检测。综合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经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复检,证实该暴发是由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牛结节性皮肤病。调查推测,本暴发很可能是由虫媒或进出人员、交通工具等带入病毒引起的。建议加强对节肢动物的控制和扑灭,对养殖场、周围河流、农田等区域采取灭蚊、灭蝇措施 ;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严格人员及车辆的进出场控制与消毒 ;全面开展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的宣传和培训,让养殖户深入了解牛结节性皮肤病,从而更好地开展疫病防控工作。本调查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参考。 牛结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的一种牛全身感染性疫病,临床以皮肤出现结节为特征,我国农业农村部暂时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管理。该病病死率在 5%~45% 之间,通常低于10%,主要通过蚊、蝇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导致感染牛不育、流产、生产性能下降、皮张无法利用等,会给养牛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1929 年,赞比亚首次确诊发生 LSD。2019 年 8 月 10 日,我国首次在新疆确诊发生该病。2020 年 6 月 28 日,安徽省在 LSD 排查中,发现黄山市休宁县一养牛户饲养的黄牛发生疑似 LSD。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组成专项工作组赴现场开展了暴发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详细经过,明确疫情来源,并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 1 调查方法 1.1 病例定义 1.1.1 可疑病例 2020年4月以来,皮肤出现多发疙瘩样结节,以及发烧、流泪明显、留口涎等症状之一的牛。 1.1.2 确诊病例 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实验室检测,确诊为 LSDV 核酸阳性的疑似病例。 1.2 调查范围和方式 1.2.1 调查范围 发病养殖场、周围养殖场(3 m范围内,并结合地理环境和自然屏障确定)以及与该场有流行病学关联的其他养殖场。 1.2.2 现场调查 与养殖场场主、饲养员以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相关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座谈交流,详细了解疫病发生过程、周边饲养情况、调入调出情况、发病后采取的措施等,并作详细记录。 1.2.3 采样与实验室检测 采集牛全血、皮肤结节痂皮、鼻 / 口腔拭子样品,采用 PCR 方法进行检测。 1.2.4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采用 Excel 软件整理现场收集的生产数据及相关信息。 2 结果 2.1 现场调查 2.1.1 养殖场基本情况 养殖场位于一蔬菜家庭农场内(东临溪镇临溪村),由蔬菜大棚改建而成,非封闭式,设施简陋。该场存栏肉牛 26 头,采取散养和圈养相结合养殖方式,其中 19 头圈养、7 头放养(在距离该农场 3 km 外的芳口村放养),均为公牛,平均体质量 250~300 kg。2019 年 9 月,从外省调入 20 头鲁西黄牛(2020 年 2 月因牛腿摔断,急宰 1 头),其余肉牛均为本地购入。截至发病时,未出售肉牛。场内没有任何防蚊蝇及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发病时场内蚊蝇很多,也没有消毒池等消毒设施。牛场所在村的东西两侧为绵延数公里的群山,东面流经的一条河流距牛圈直线距离仅160 m,牛场距离高速公路约 300 m。牛场饲喂的豆粕、玉米等均从饲料经营店购入,饲喂的青饲料来自附近山上的青草及本地农民种植的玉米秸秆。详见图 1。
A. 牛场位置 ;B. 牛场内部设施 ;C. 牛场周边环境(距西边山脉 320 m、东边小河 160 m、高速公路 300 m)。 图 1 牛场位置、场内设施和周边环境 |
上一篇:猪场群内抗体、抗原监测抽样数量表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