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7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兽医发布 作者:吴晓东 - 小 + 大
非洲马瘟(AHS)是由非洲马瘟病毒(AHSV)引起的马属动物非接触性虫媒传播疾病,主要通过库蠓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马、骡、驴和斑马是常见易感动物,其中马和骡病死率高,驴和斑马不表现临床症状。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AHS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将其列为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我国尚无该病发生,已被OIE认可为历史无非洲马瘟国家。 1. 流行史 AHS起源于非洲,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20世纪以来,主要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也曾传入北非、中东和欧洲等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伊拉克、土耳其、也门、塞浦路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班牙、葡萄牙等。 根据OIE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全球有南非、斯威士兰、赞比亚、塞内加尔、尼日利亚、纳米比亚、冈比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乍得等10多个国家发生百余起AHS疫情。2020年2月24日,泰国呵叻府突发1起AHS疫情,致使191匹马感染,175匹马死亡;至8月5日,泰国国内发生非洲马瘟疫情15起,256匹马感染,228匹死亡。 2. 病原特点 2.1 病毒基本结构 AHS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环状病毒属(Orbivirus)成员,与蓝舌病病毒和马器质性脑病病毒等其他环状病毒形态结构相似。非洲马瘟病毒通过中和试验分为 9 个血清型,与其他环状病毒无交叉反应。血清型1和2、血清型3和7、血清型5和8、血清型6和9型之间都被确定有交叉的亲缘关系,同一血清型型内变异较小,与蓝舌病病毒等其他环状病毒属成员之间不存在交叉反应。泰国流行的是血清1型。 2.2 病毒的理化性质 AHSV对酸敏感,pH<6.0时容易被灭活;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在4℃时其传染性保持稳定,特别是加入血清等稳定剂时,传染性可能保持超过20年;病毒可在腐败的血液和血清中存活2年以上。 3. 流行病学 3.1 宿主 马、骡、驴和斑马是常见易感动物,其中马的病死率为70%-95%、骡约为50%、驴约为10%,驴和斑马感染后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斑马被认为是储存宿主。大象、野驴、骆驼、犬通过接触感染动物血液及马肉也偶可感染。 3.2 传染源 感染马匹及其血液、内脏、精液、尿液、分泌物等。马感染后的病毒血症通常持续4-8天,最长可达21天,斑马的病毒血症可持续长达40天;康复动物不再携带病毒。 3.3 传播途径 AHSV不通过接触传播,通常由生物媒介引起传播,如库蠓、伊蚊和库蚊,其中Culicoides imicola(拟蚊库蠓)是主要传播媒介。AHSV可在库蠓体内繁殖并传播下一代,在某些流行过程中,风可能起到扩散感染性库蠓的作用。据估算,库蠓借助风力可长距离移动(水面700千米以上、陆地150千米以上)。 4.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通常为7-14天,但可短至2天。《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描述家马的AHSV传染期为40天。根据病程、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可分为肺型(最急性型)、心型(亚急性型)、肺心型(混合型)和发热型(亚临床型)。肺型:发热,呼吸困难,鼻孔增大,泡沫性流涎,眼结膜发红,死亡率>95%,常在一周内死亡。心型:发热,面部、颈胸部、胸部和肩部肿胀,一周内死亡率>50%。肺心型:较轻心肺症状,死亡率>70%。发热型:短期轻症发热,一般自然康复,该型主要见于免疫不完全动物或对该病有抵抗力的动物,如驴和斑马。 5. 剖检病变 肺型:肺和淋巴结水肿,心包和胸腔积液,心包出血斑。 |
上一篇:区伟波:疫情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下一篇:猪场非洲猪瘟预警与精准清除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