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27 点击: 次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作者:丁琦 - 小 + 大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置,并最大程度减少人员流动,阻断疫情传播。而在疫情防控期间,全民宅在家的春节长假,使得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疫情冲击。但是互联网电商却比以往更受关注,本已快要撑不下去的生鲜电商又迎来了“小阳春”。 据相关报道,疫情防控期间,鲜活农产品网上销售活跃,每日优鲜、京东到家、盒马鲜生、咕咚买菜等生鲜电商平台业务量激增2-3倍甚至更多,有的出现半夜抢菜现象。 据了解,“宅经济”为电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鲜电商行业迅速走俏。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并且最终结束,生鲜电商又会面临着什么样的竞争局面?来之不易的“小阳春”能否持续? 生鲜电商需求猛增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很多新客户涌进来,老客户购买也更频繁了,让本处在风口浪尖上的生鲜电商得到了迅猛发展。当然,最感人的是,疫情之下的武汉,23家生鲜电商平台为解决居民买菜问题仍坚守在社区终端。 据了解,南京姑娘小韦自疫情发生以来就再没去过实体商超,生活所需都改线上采买了。当然,买得最多最勤的是蔬菜、水果、肉类,一日三餐也改由自己动手下厨。从京东到家到苏宁小店,不少平台她都试过,最后长期锁定一家。小韦记得,刚过春节那几天,是最抢手的时候,下手晚了许多生鲜都售罄,但很快供给充裕起来。“现在两三天买一次,小区门口就能取,很方便。” 苏宁小店负责人表示,2月份,苏宁菜场整体销量上涨7倍,3月以来仍然保持较快增势。这段时间,商品种类几乎每天都在扩充,已经由最初的200多种增加到近千种。 根据京东到家数据显示,春节防疫期间,全平台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70%,米面粮油、肉禽蛋奶、蔬菜水果和水饺、馄饨等方便速冻食品均十分畅销;“美团买菜”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4地销售量均有明显上涨,北京地区日销售量最高为节前的2-3倍。 业内人士表示,生鲜电商近年来发展迅猛,2018年零售规模达到2424亿元,过去5年复合增速高达66.70%。但整体来看,受制于前期获客引流以及供应链建设两大痛点,生鲜电商行业渗透率目前仍仅为4.9%,空间依旧广阔。未来随着年青客群线上消费习惯养成,线上交易系统、物流配送、?大数据等技术的完善,行业整体增长有望进一步加速。 不仅仅互联网生鲜电商迅速发展,一些实体商超的到家服务也迎来激增。家乐福数据显示,2月14日至3月14日,到家服务同比增长398%,服务人群达1853万人;物美多点则披露,春节期间,成交额同比增长232.2%,新增注册用户同比猛增236.3%。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认为,农产品电商是电子商务的皇冠,生鲜电商是农产品电商皇冠上的“明珠”。实际上,疫情的发生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活习惯的数字化转型,同时也促进了生鲜电商的数字化转型,并且可能促使这些新模式向常态化、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化发展。 平台仍然面临挑战 订单的激增无疑会是个机会。但对于各大电商平台而言,如何快速响应并服务好这些订单,仍然面临着不少考验。 据了解,大部分生鲜电商平台在前期做销售预估时,基本库存量远远不能满足疫情期间的供给,各个平台都明显感受到销售规模在急剧上升。 前期需求的旺盛,也让一些业内人士直呼“击穿”了行业的供给量。每日优鲜合伙人王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疫情本质上是对生鲜到家供给侧核心能力的挑战,考验的是快速组织更大规模货源和运力的能力。派采购人员驻守产地、加大货源地直采、紧急调用全国仓库,采销、物流、仓库全链条加速转动,才能促使各大平台供应链迅速恢复起来,使产品快速售罄的情况逐渐改善。 事实上,虽然大部分生鲜电商平台在面对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能够很快进行供给,但是生鲜电商平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生鲜不鲜、投诉过多等。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