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0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本期节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邵国青老师,在2020年1月6日“全国非洲猪瘟防疫和复养技术大讲堂”上分享的《非洲猪瘟:复养瓶颈与未来模式》部分内容,内容来源于大讲堂上的视频文字转述综合。 在大讲堂中,邵国青认为当前复养的瓶颈是检测管控病猪肉,这是复养很重要也很必要的一个条件,而未来的养猪模式毫无疑问会走向现代化,甚至是现代化生态化。 邵国青老师综合国内国外防控非洲猪瘟的经验,得出三个重要观点,这三个观点是我们建立猪场防控策略或者控制技术的出发点。 观点1:复养的瓶颈是检测管控病猪肉 邵国青老师认为传染源的控制就是对检测的病猪肉的控制,它已经构成了国内外恢复饲养或者是大规模饲养的一个瓶颈问题!病猪肉的传播在国际上面总是被认为第一重要的传染源,全世界80%的原因都是因为病死猪肉的原因传播导致的,只要我们把病猪肉的检测、传播做好了,我们就把国际上认为80%重要的原因就控制住了。 为什么这么说,邵国青研究员举了3个实验案例(强毒株、中毒株,哈兽研佳木斯毒株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病死猪会持续性排毒,尤其是中后期,危害有多严重?病猪每毫升血液所含的猪的半数致死量的病毒量是100万以上,换句话说,每克组织它的半数致死量是10万头猪。 观点2:非洲猪瘟的接触传播 非洲猪瘟的一个特性是接触传播,什么是接触传播?它就是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吗?不是!在临床中发现非洲猪瘟的传播有跳跃性,并不是直接接触传播,并不是相邻的病猪就会先发病,就会先死亡;而且在临床中发现,猪场一打针、一配种、一卖猪,它就会全群发生。为什么会导致这三个现象? 研究发现一个共同的原因-猪只的粘膜受到破坏,后来进一步调研发现粘膜很好的猪,尤其是饲喂发酵微生物的猪,在发酵床上饲养的猪,它们具有天然的疫病抵抗力,不仅仅对非洲猪瘟、对于伪狂犬、蓝耳病等病均可。 粘膜在猪病防控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如何去进一步加强粘膜的作用,通过饲养方法、饲料营养等加强粘膜免疫,实际上是增强宿主抵抗力的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取得抗感染免疫的能力。在发酵微生物环境和发酵饲料方面,邵国青老师在18年对全国很多猪场的调研中得到了确证,他可以直接走到猪场里面去,在第1天直接开车进去,没有经过相当时期的隔离,猪非常健康。 所以粘膜免疫,包括将来非洲猪瘟的疫苗,或者是非洲猪瘟的防控技术里面,如何通过粘膜免疫作为一个突破口,创造新的方法去防控非洲猪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观点3:生物安全+精准清除是可以成功的 生物安全+精准清除是2018年年底,我们国内的规模化猪场防控非洲猪瘟所得出的方法,经过19年进一步的实践,生物安全+精准清除有了更多具体的方案和方式。 有些规模化的养猪集团,在19年年末生猪产量比19年年初增加20%~30%。有技术力量的大型规模化猪场,使用生物安全+精准清除的方法,通俗点即为“早、快、准、狠”,相对传统传染病防治的“早、快、严、小”产生了新变化,在技术管理和设施等上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非洲猪瘟快速传播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是养猪产业大而不强,邵国青老师认为非洲猪瘟在中国很短的时间内,就传播到那么大的面积,最重要的原因是猪场本身大而不强,我们养猪产业总体上面发展太快,我们的硬件、软件、管理都跟不上规模化的快速发展。对于传染病的防范,在意识上形成了生物安全可以打折扣的现象,而且更麻烦的是我们有的猪场,规模大到风险已经不可控,这是非常危险的。 生物安全和规模两个核心原则不容违犯 在理论上面,猪的规模化生产或者是猪的工业化养猪体系里面有两个核心原则,是不容违反的。 生物安全优先 新在国外的猪场,生物安全是始终贯彻的,事实上,养猪技术的改变,一些核心的技术像全进全出、多点饲养、早期隔离断奶等,全跟传染病的防控有关系,传染病的防控一直贯穿到整个养猪技术模式的改进,所以在欧美猪场的生物安全的方法上面,没有任何的退让。 |
上一篇:北方地区冬春季节如何预防非洲猪瘟
下一篇:动物冠状病毒病病种简介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