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16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马宁 - 小 + 大
“有这些‘宝贝’在,今年一定能脱贫。”看着自家牛棚里体格健硕、毛色光滑的18头肉牛,临洮县峡口镇党家墩村村民邵存娥信心十足。 临洮县坚持把培育富民增收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通过“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保险”的“六位一体”扶贫模式,鼓励贫困户“不等不靠”,大力发展西门塔尔肉牛养殖产业,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1、买牛有资金 种植玉米和养牛,在临洮县已成传统,如何把全县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和养牛的传统优势发挥出来,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是临洮县一直探讨的问题。 经过实地调研、集思广益,临洮县提出了“六位一体”牛产业扶贫模式。“以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中心,按照政府引导、银行支持、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保险保障的思路,形成成熟的技术、完备的链条、稳定的市场和配套的服务,协同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肉牛产业。”临洮县畜牧中心主任桑育雄说。 邵存娥家的“宝贝”正是得益于这一扶贫路子。邵存娥的丈夫残疾、公婆年迈,家里缺少劳动力,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收入全靠种的几亩薄地,一年下来的收入勉强养家糊口。 “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峡口镇镇党委书记杨天秀这样形容全镇的农业生产条件。他说,特别是2015年受天旱影响,庄稼几乎绝收。“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既然靠天不能保障收入,就必须转变思想,寻找新的出路。”杨天秀说。当时,正值全县推广肉牛养殖,峡口镇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动员贫困户发展牛产业。 “想养牛,但没有本钱,只能干着急。”邵存娥对帮扶干部说。最终,是在政府的帮助下,邵存娥贷了5万元的产业扶贫贷款,买了4头牛,搞起了肉牛养殖。 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最大的阻碍就是缺资金。临洮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在贫困户肉牛引进、圈舍建设、饲草制作上给予补贴,并通过金融机构发放贴息贷款作为产业发展资金,解决贫困群众产业贷款无抵押、无担保、贷款难的问题。截至2019年1月,为全县2.3万户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0.9亿元,依托各类扶贫项目累计筹划资金8503万元,向全县18个乡镇187个村的6665户贫困户、45个合作社投放良种西门塔尔基础母牛8951头,户均增收达到4000元以上。 2、养牛有保障 养牛最怕买不到好牛犊,养殖风险比较大。要发展好产业,就必须从源头上保证质量。临洮县引进康美现代农牧产业集团公司,成立了甘肃康和良种肉牛繁育有限公司,打造了产业发展龙头,并建立了“牛超市”,为养殖户提供经过检验检疫无病害的优质健康牛源。 “‘牛超市’不仅提供优质牛源,还为养殖户提供贷款、保险、选牛、技术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桑育雄说,同时,“牛超市”还组织银行、保险公司、供牛企业、合作社分别与养殖户签订贷款合同、保险合同、基础母牛养殖协议、育肥牛和产犊母牛回收协议等“五方”协议,实现了肉牛从良种引进、投放、回收、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2016年冬天,邵存娥家的一头大犍牛有人出价2万元都没舍得卖,后来因生病死掉了,这对于刚看到脱贫希望的她无疑是沉重一击。“损失太大了,一下觉得没有信心再搞养殖了。”邵存娥说。 为了减少贫困户的养殖风险、防止因灾致贫问题的发生,临洮县引进保险公司,按照每头牛280元保费、保额7000元的标准,免费为贫困户的肉牛购买了保险,提升贫困户的风险抵御能力。“现在我家的18头牛都买了保险,如果牛出了啥问题,也不会太担心了。”邵存娥高兴地说道。 为了解决群众的养殖技术难题,临洮县畜牧中心还牵头组建了牛产业联合会(社),聘请省里知名专家组成牛产业技术服务专家组,对全县技术干部和养殖企业大户进行技术培训。并实行“统一饲养品种、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料标准、统一饲养标准、统一出栏标准”的“五统一”养殖配套技术,由县畜牧中心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联合乡镇畜牧兽医站技术员和村级防疫员,定期为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及市场信息服务,有效提高了标准化养殖水平。 |
上一篇:中国奶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下一篇:肉牛品种选择四原则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