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饲养管理 > 养禽管理 > 文章

提高育雏成活率的关键点

时间:2019-04-07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一、雏鸡的生理特点

(1)对温度反应敏感,既怕冷又怕热

刚出壳的雏鸡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因而体温调节能力差。初生雏鸡个体小,羽毛稀,体温要比正常鸡低3℃,需到7~10日龄趋向正常。在低温下,雏鸡感到寒冷;相反,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因鸡无汗腺,不能通过排汗的方式散发体热,雏鸡也会感到不适。总之,雏鸡对温度反应十分敏感,育雏时要严格掌握好育雏温度。

(2)消化系统不健全,生长发育快

雏鸡嗉囊、胃肠的容积都很小,而且对饲料的消化能力较差。雏鸡又具有生长发育快的特点,蛋鸡6周龄时的体重已达出壳体重的10倍左右,平均每周增重1.6倍;肉鸡6周龄的体重则是出壳体重的65倍以上。因此,配制雏鸡日粮时,力求营养完善而且易于消化。

由于雏鸡消化系统还不成熟完善,所以必须注意所供给的粗饲料中的成分能用于雏鸡采食而且容易消化,同时饲料中总脂肪含量应保持在低水平,而且应该避免饲喂饱和的动物脂肪饲料。如果在最初日粮配比中粗蛋白含量低于22%或者赖氨酸含量低于1.16%,那么就很容易导致肉仔鸡7日龄体重达不到理想目标。

(3)对外界反应敏感

雏鸡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育雏舍内的各种声响、各种新奇的颜色或有生人进入都会引起鸡群骚乱不安,影响生长,严重时会因突然受惊而相互挤压致死。因此,育雏舍应保持安静,育雏人员应相对稳定,不宜经常更换。

(4)体小娇嫩,抗病力差

雏鸡体小娇嫩,抵抗力差,很容易因各种微生物的侵袭而感染疾病,所以,育雏时应精心饲养管理,提高雏鸡体质,并认真搞好育雏舍内的环境卫生,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

二、雏鸡早期死亡的原因

(1)种鸡因素——垂直传播

支原体:常见。有败血型和滑液囊型之分。

白痢:很少见。大型种鸡场净化很认真,由于温度过低会造成腹泻,类似白痢。

副伤寒:古铜肝(霉菌中毒也有)+脑脊髓炎:10日龄内出血症状为垂直传播,10日龄后为水平传播。

(2)管理因素

温度:初生雏鸡对温度耐受的上限和下限非常接近,大约在33℃一36℃。造成雏鸡热死的情况有以下几种。鸡舍温度低或有贼风导致雏鸡扎堆,如果时间较长,可使被挤在中间而无法逃出的雏鸡窒息死亡。鸡舍温度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而且雏鸡被隔离材料隔在不同区域,无法找到适宜温度区。供热系统失控。要防止雏鸡被热死,最好24小时值班,确保温度均匀、适宜。

湿度:湿度过低.雏鸡体内的水分会通过呼吸散失,从而影响雏鸡体内剩余卵黄的吸收和正常采食,严重时雏鸡会出现脱水现象。表现为脚趾于瘪,羽毛干燥、蓬乱,生长发育缓慢。同时由于育雏舍内过分干燥,容易引起尘土飞扬,使雏鸡患呼吸道疾病。

高湿高温气候下,育雏舍相对湿度也可能过大,在高温高湿条件下,雏鸡体热散失不出去,感觉闷热不适,采食下降。同时,高湿环境有助于霉菌和球虫的繁殖,使雏鸡易发生霉菌中毒和球虫病。

(3)病弱雏

由于种蛋、孵化环境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出壳的雏鸡有一少部分为病弱雏,如卵黄吸收不良、弱小、脐炎、瘫痪、瞎眼等,这些雏鸡通常在1周内死亡。病弱雏鸡生产意义不大.而且常常是疾病的传播源,所以进雏时或进雏后,应当将病弱雏剔除,以保证育雏的顺利进行。

(4)疾病因素

细菌感染

沙门氏杆菌:白痢、伤寒水平传播。

绿脓杆菌:注射马利克疫苗引起的。3日龄出现大批发病,病雏精神不振;皮下水肿或有黄色胶冻样物;腹部膨大(绿腹);腹泻、衰竭、死亡;肝脏土黄色,心包积液、腹水。大肠杆菌:类型较多常见败血型(三包型)。

病毒病

脑脊髓炎。病鸡精神较差.闭目嗜睡,继而出现运动失调,两腿不能自主.走动时东倒西歪,逐渐不能站立,以跗关节着地,坐于地面,呈犬坐姿势。随着病情的发展,神经症状明显,常出现头颈震颤,最后瘫痪。个别雏鸡一侧或两侧眼睛晶状体混浊,视力消失。瘫鸡仍有食欲和饮欲,但由于不能站立,吃不到饲料,饮不到水而被其他鸡踏死或饿死。

上一篇:蛋鸡产蛋各阶段管理注意问题

下一篇:春季养好肉鸡几个重点注意事项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