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白羽肉鸡产业起步于90年代初期,是我国畜牧行业首先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产业经验,并进行工业化生产的行业,为推动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实现我国肉食品的丰富供应,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与我国畜牧业的其它行业相比,白羽肉鸡行业企业全面亏损,部分企业艰难生存, 甚至关闭或转行,遇到了历史上时间最长且最严酷的寒冬。 究竟谁动了中国肉鸡行业的奶酪? 一是消费量下降。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国家八项规定的严格实施,原先白羽肉鸡重要消费市场之一的单位食堂、饭店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受速生鸡事件,福喜过期肉事件的影响,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以及居民家庭白羽肉鸡消费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至出现了近年来在我国肉类食品结构上猪肉不降反而略有上升的局面。 二是产能过剩。新常态下我国工业产品普遍产能过剩,作为农产品中人工业产品,白羽鸡肉也不例外。常规我国白羽祖代种鸡需求为80-90万套,而过去三年达到120-130万套。 三是创新不足。近十多年来,我国白羽肉鸡产业多以生产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资本雄厚,政府重点发展为主,却忽视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要在产业模式、组织架构、生产结构、肉鸡品种、产品种类、服务能力进行创新。 四是生产效率低下。由于现代化肉鸡生产是重资产行业,随着我国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的消失与环保压力的加大,与欧美肉鸡业生产相比我国的白羽生产投入产出效率日趋下降,导致生产出的肉鸡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五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当然我国白羽肉鸡产业是我国畜牧业中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但作为“工业化生产”的产品,讲究标准化、安全化、但在实际生产上,多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主,由于受利益、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许多产品质量标准不一致,甚至出现劣质产品充斥市场。 六是宣传引导不力。中国素称美食之邦,中国人的膳食种类丰富多样,在中国人满足温饱需求之后,选择肉类食物的种类、质量、口味、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洋鸡肉”更应加大对消费者宣传、引导白肉的优点,提供更方便、快捷、科学的烹饪原料与方法,但在此消费领域却收获甚微。 七是融合创新乏善可陈。融合发展跨界发展是新常态下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畜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不仅有鸡鸭鹅,还有猪牛羊等,适应市场不仅涉及到畜牧业,还涉及到种植业、食品业、然而我国大部分肉鸡生产企业二十多年来产品结构变化不大,固守着其传统产品,较难适应、满足市场变化与需求。 八是开放共享不够。移动互联时代是开放共享的社会,任何封闭、垄断行为是自绝于消费者。“三鹿奶粉”事件对我国奶业的重创,“速生鸡”事件对我们白羽肉鸡造成的负面影响,应引起业界高度的重视。成立的我国白羽肉鸡联盟,不仅要在产能上压缩生产规模,更要在产品的标准、品牌的建立和企业的自律上发力。要以“开放、包容、共享”心态面对上、中、下游供应商、生产商、消费者以及市场群体,实现利益共享,多赢发展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