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奶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奶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表现为单产水平提高,机械化挤奶率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提升(2009-2014年,抽检12.5万批次,三聚氰胺含量全部符合管理限量值规定,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良好。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与2010年相比,2014年生鲜乳乳蛋白率、乳脂率分别从3.11%、3.72%提高到3.14%、3.82%。菌落总数、体细胞数分别从30.6万CFU/mL、38.6万个/mL降到20.4CFU/mL、27.4个/mL)。 现阶段我国奶牛养殖在困难中发展。2015年初,卖奶难问题比较突出。1-9月份,全国累计拒收生鲜乳18.6万吨,倒奶3.11万吨,占同期产量的0.6%和0.13%。8月份以来,受高温减产和中秋国庆备货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卖奶难一定程度得到缓解。 要从全球背景下看我国奶业,分析国际奶价低迷的原因如下: 主产国供给增加:国际市场高估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需求; 市场需求得到抑制:中国需求减少,2014年,我国进口原料奶粉数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22%,今年1-9月份我国进口同比减少44.3%,相当于同期全球奶粉需求量下降了10%;俄罗斯是进口大国,2014年8月开始停止从制裁国进口。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货币大幅贬值:2015年7月,新西兰的纽元对美元汇率0/663,同比下降23.7%;澳元对美元汇率0.738,同比下降20.8%。国际乳制品市场以美元结算,纽元和澳元对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加剧了全球乳制品价格下滑。 二、我国奶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生产力看,我国奶业整体素质不高,散养比重大,抗风险能力弱,良种繁育、饲草料供应、疫病防控、经营管理水平与奶业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同时,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环保压力加大。奶业生产成本较高,仍处于上升通道。目前我国生鲜乳价格为3.48元/千克,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7元/千克,竞争力不强。 从生产关系看,我国奶业生产模式不适应奶业发展的要求,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理顺;奶业稳定发展的综合调控机制没有建立完善,进出口调控、产销形势监测预警、市场引导等有效手段缺乏。 从奶业发展外部环境看,国家市场竞争加剧,进口对国内产业影响较大。2014年进口乳制品193.4万吨,折合生鲜乳约1200万吨,占国内产量1/3。中澳自贸协定签订、欧盟取消奶业生产配额将加剧进口压力。另外,国内乳制品消费增长没有达到预期,媒体负面报道炒作影响居民消费信心恢复。 三、发展趋势思考 总趋势:奶业转型升级是整个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养殖环节趋势: 一是规模化、集约化和一体化。散户将持续退出,规模化比重继续提高;大型奶业养殖企业和乳品企业自建牧场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预计2020年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 二是集约化经营将带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是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在奶业内部,奶农合作社发展。企业前伸后延产业链,建设稳定可控的奶源基地。2014年全国乳品企业自建和参股的奶业基地比重超过20%。在奶业外部,采取宏观调控手段推进一体化。比如推行生鲜乳收购指导价、第三方检测和合同收奶。 奶业发达国家大多经历了一个奶牛存栏下降、单产提高、牛奶增产过程。如1997-2013年,美国牛奶产量从7080万吨增加到9127万吨,增长了28.9%,但是奶牛存栏从925万头下降到920万头,下降了0.5%。虽然各国奶业发展面临的情况不尽相同,但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未来,我国奶业将朝着存栏稳定、规模化提高、单产提高、产量增加的方向发展。 此外,我国的全面二胎政策,将有利于增加需求,折合生鲜乳的需求是62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