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牛羊业篇 > 文章

中国奶业进入“品质”升级期

时间:2015-03-25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国际奶价下跌、乳业市场低迷, 中国奶业协会专家顾佳升指出,中国奶业已经到了从单纯关注“安全”到兼顾关注“品质”的转型期。奶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是与国际接轨,用“热处理强度”来衡量牛奶品质,以保护牛奶中重要的活性物质,防止过度热加工对牛奶的伤害。
  日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在检查中发现,现代牧业塞北牧场“2小时”系列牛奶产品中,表征热处理强度和牛奶活性保留程度的糠氨酸指标含量,其超高温灭菌纯奶(UHT)为139.2mg/100g蛋白质,巴氏鲜奶测定为11.1 mg/100g蛋白质,分别超越了140mg/100g蛋白质和12mg/100g蛋白质的国际标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牛奶中活性物质,为中国奶业的品质升级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牛奶也有“死活”之分?
  人类需要牛奶不是简单地为了温饱,而是为了获得其中的酪蛋白、乳清蛋白、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以及数量超过百余种的生物活性物质。而其保留程度是衡量经过热处理的牛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原因是牛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极不耐热。通过热处理方式杀菌,只要升温到50℃以上,其中的活性物质就开始被损害了。温度越高、停留的时间越长,损害得越多。国际上早就有使用糠氨酸和乳果糖等物质含量的变化来衡量牛奶热处理强度的判断标准。
  由于原料奶品质存在的差异,液态奶过度热加工成为普遍现象,通过“一热遮百丑”解决差异的同时,活性物质也被破坏殆尽,品质升级无从谈起。乳品加工企业依靠广告卖牛奶,终端市场不知道什么是好牛奶,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最终导致的是国内优质原料奶的根基不稳、国际竞争力的缺失和中国奶业的困局。
  “一体化”实现品质突破
  奶源地与加工厂距离过远,生奶菌落总数较高,是企业偏爱采用“过度热加工”的重要原因。现代牧业通过创新的种植、养殖和加工一体化模式,从挤奶到加工在2小时之内完成,热处理强度与牛奶活性保持指标均超越国际标准,实现了中国奶业的品质升级的跨越式发展。这一顶层设计在国际上绝无仅有,从设计、施工、设施、装备均由现代牧业自主完成,拥有知识产权。
  在现代牧业,封闭式通道的一侧是全封闭的牛场和挤奶大厅,另一侧就是自动化加工车间。奶牛挤出的鲜牛奶经检验合格后,通过密封的输送管道直接到达加工车间,免掉了冗长的原奶储存运输等环节,也省去了“闪蒸”、“预巴杀”等不必要的加热操作,原料奶从挤出到成品奶不超过2小时,大幅度降低了对牛奶的热伤害程度。这是目前国内领先的生产速度,在国外最快普遍也要十多个小时。
  北京大学免疫学教授郭长占认为,从挤奶到加工仅2个小时,意味着牛奶当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得到了最大化的保留,这是一个革 命性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挤出的鲜奶,如果在48小时以外加工,则热处理强度必须大幅度提高,牛奶活性蛋白几乎降为零;若在2小时以内完成低热强度的加工,则牛奶活性蛋白保持75%以上,这“2小时牛奶”,是现代牧业奶产品具备高品质的绝技!
  目前,现代牧业已先后在全国布局建设大规模牧场25个,牛存栏数超20万头,日产高品质生乳2700多吨。现代牧业牧场所产原奶理化指标控制得非常好,原奶乳脂率高于3.8%,乳蛋白率高于3.15%,体细胞数低于20万,菌落数低于2万、甚至达到1万以下,超过了日本和欧盟的标准。

上一篇:2015年河北省奶牛养殖形势的预警报告

下一篇:刘永好:适度放开乳品进口是好事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