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19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2014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反刍兽疫让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养殖户“谈疫色变”,作为国内畜牧业主产区,内蒙古自治区的活羊市场感受到了强烈的“阵痛”。 从养殖源头到屠宰加工、终端销售各环节,这场疫情带给肉羊产业一连串的影响仍在持续发酵。 养羊陷怪圈 近日,位于该市五原县的一家养殖场内,养殖户张兵正坐在圈舍旁发呆,在他的面前,是围栏内享受着北纬40°阳光的肉羊。 “今年1月到7月初,我已经赔了四五万元钱,”张兵苦笑道,“养得越多赔得越多。”2012年和2013年,是张兵肉羊存栏量最多的年份,达到了1200多只。而现在,圈舍内的存栏肉羊已经减少到了五六百只。 赔的钱去哪儿了?养殖场场主项永胜算了一笔账:购买羔羊育肥每只660元,饲料每月110元,育肥期需3个月;药费每只5元,人工费每只15元。算下来,一只肉羊的养殖成本是1010元。以一只出栏肉羊胴体重50斤计算,屠宰加工厂若以每斤25元收购,养殖户的收益为每只240元,这还不包括损耗羊,即死羊。“一般100只的羊群,在养殖中损耗为3只。”项永胜介绍。 这只是一种理想的计算方法。现实中,肉羊的收购价格是“随行就市”。 有监测数据显示,6月份,该市的羊肉市场价格为每斤48元,比上年同期价格每斤下降5元,降低9.4%。对于这个数据,项永胜认为不够准确,“今年2月,肉羊收购价是每斤22.5元,然后一路下降,现在出栏收购价在每斤19元到20元。”项永胜的说法得到了其他养殖户的认同,“2014年,是价格浮动最大的一年,以前在1元钱间浮动,今年在4元间浮动。”不仅如此,收购价难以得到保障也损害了养殖户的热情。项永胜所在的养殖场,2013年一期工程尚有20多户养殖户进场,现在仅剩六七家处于观望。 收购价一路走低,养殖成本却“赤裸裸”地摆在那里,看着圈舍内一天天膘肥体壮的育肥羊,养殖户们欲哭无泪。 小反刍疫情是主因 日前,蒙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闫树春曾在微信中感叹:现在,是内蒙古肉羊的冬天。他认为,2014年初发生在巴彦淖尔市的一场小反刍兽疫是事件源头,甚至有养殖户因此破产。 疫情发生后,农业部派出了工作组,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对巴盟5090只病羊以及同群羊进行了捕杀和无害化处理。同时,巴盟严格检疫监管,在交通要道设置临时检查站,限制市内牛羊流动,关闭全市活畜交易市场。 “内蒙古肉羊70%走外省,区内自用的才占30%左右。”一位业内人士说。自治区农牧业厅产业处副处长郏金梅在一次公开场合,也用官方数据证明了“输出”占据主要地位。“内蒙古每年区内消费的羊肉大约是25万吨,牛肉是10万吨,65万吨的羊肉和40万吨的牛肉,以粗加工的形式或以活畜的形式销往区外市场。”郏金梅说。 “去年,到了出栏时,新疆人就会过来收羊,谁家有出栏的肉羊就收谁家的。”在张兵的记忆中,巴彦淖尔的活羊被新疆收走的占30%左右。但是项永胜认为,小反刍兽疫、暂停跨省收购仅是一方面的原因,大市场“需求疲软”才是主因。 困境凸显羊产业短板 “今年购买力下降,光靠本地消化羊肯定不行。”内蒙古小尾羊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振利语气略显焦灼,“过去,本地羊基本都被广东、四川、新疆等省份调走了,而现在我们也不可能高于市场价收购。”作为一家兼具养殖、屠宰加工、餐饮的企业,他表示,公司的肉羊除了供给自身的餐饮终端使用,其余的也曾因为禁止跨省调运走不出去。 那么,肉羊加工企业能否“趁此”屠宰加工、冷藏一批羊肉制品?“库存太大,占用资金太多,受不了。”胡振利表示不大可能。 一场疫情,暂停活羊跨省流动,养殖户受损,育肥羊补饲断档,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形成了一个似乎无法走出去的“怪圈”。在这场无法预知的疫情背后,暴露出了肉羊产业对疫病风险的控制较弱。 “产品深加工不足,产业化程度不够,产业链短,抗风险能力低,正是目前肉羊产业的现实。”闫树春说。“肉羊应该像猪肉收储一样,价格能调控就好了。”项永胜感慨道。 育肥羊的主人在盘算着,8月的收购价能回升,这批出栏羊就能卖一个好价钱。如果达到每斤25元,一只羊就能挣二三百元;而这样的期待,并非“没有根由”。 经过了半年多的煎熬,情况似乎正在好转。七月初,农业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活羊跨省调运监管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实施小反刍兽疫免疫的省份可向非免疫省份调运活羊,但仅限屠宰用途;由免疫省份到输入地省份屠宰场实行“点对点”调运,需满足相关条件,如:免疫后超过21天,并在有效免疫保护期内;所在羊群最近21天内未引进活羊;在实验室血清学检测基础上,经产地检疫合格,且动物检疫合格证明A证经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人签字等。 |
上一篇:国内肉牛产业发展正面临危机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