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关于国家收储,一种观点认为,国家不应该收储,收储对市场起不到作用,反倒影响猪周期正常运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收储初衷是好的,实质性的作用虽然不大,但是依然可以在猪价低迷时,起到给市场打一针强心剂的作用。 关于国家收储,自2013年12月份就开始有消息炒作,各方对此看法也是泾渭分明:一种观点认为,国家不应该收储,收储对市场起不到作用,反倒影响猪周期正常运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收储初衷是好的,实质性的作用虽然不大,但是依然可以在猪价低迷时,起到给市场打一针强心剂的作用。 2014年3月25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1.10元/公斤,连续15周下跌,猪料比为4.5:1,毛猪价回到97年水平,养殖户怨声载道,求助国家进行收储之声再起。3月27日,国家开始在18个省进行猪肉收储,收储量为6.5万吨,这对当前疲软的猪价会是一针强心剂吗? 国家开展猪肉收储工作稳定生猪市场 为稳定生猪市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日前,国家有关部门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的规定,启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在全国多个省份同时开展收储。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生猪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建议养殖户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继续合理调整养殖结构。 下一步,国家有关部门将继续密切关注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变动,及时评估收储效果,按照预案规定,适时扩大收储规模,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合力,着力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促进生猪市场供求尽快恢复平衡。 猪肉收储短期内有利于市场发展 2009年至今,记录在案的国家猪肉收储共有10次,规模一般在4万吨~10万吨之间,数量最大的一次为2009年6月,共收储29万吨。出于维持物价稳定,保护并平衡养殖户、屠宰企业的利益考虑,猪肉收储是国家干预农产品价格的重要手段。但从历史经验看,收储事件本身对猪价的影响较小。由于依靠国家调控手段增加了猪肉的“需求”,因此在收储政策出台前后,猪价会出现小幅上涨。 但由于收储量占国内总消费量比例极低(一般为0.1%~0.2%),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内生猪、猪肉的供需形势,因此对猪价(包括生猪价格、猪肉价格)的中长期影响非常有限。仅有少数几次收储时点因正好与5月~6月猪价季节性反弹的节点重合,故产生“收储对价格有持续性刺激”的错觉。此外,若国家频繁收储托市,使养殖户对政策产生依赖,反会导致补栏量上升,不利于供需结构的改善。 猪肉收储相当于饮鸩止渴 另外一种看法更为严厉:他们认为从保护国内生猪产业,保障猪肉供给,“猪粮安天下”的角度出发,国家应取缔猪肉收储这种饮鸩止渴、雪上加霜的调控政策,取缔能繁母猪补贴这种杯水车薪、事与愿违的调控政策,出台土地、环保方面惠农政策,整合资金资源,开展生猪价格保险和电子平台交易,让猪农真正享受到惠农政策红利,从机制上稳定生猪价格,降低生猪政策风险。另外养殖场(户)也要审时度势,主动推进标准化生态养猪场建设,开展粪便、污水的无害化治理,生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产品。 猪肉收储解决不了产能过剩 尽管行业内都在期盼收储能够对猪价有所拉动,但生猪市场出现产能过剩已经不是第一年了,去年就已经过剩,之所以今年比去年下跌的还要深,就是因为去年的亏损期内过剩产能未被淘汰。而今年在连续亏损3个月后,猪粮比价已经逼近4.5∶1,国家启动第一批收储,其实还是希望发挥“市场无形的手”的调控作用。但广大养猪人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收储解决不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要想猪价涨,除了淘汰低产母猪,其他措施效果均难起到好的效果。需理性看待收储,同时真正落实淘汰低产母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预计本轮收储对猪价的影响 本轮收储难改猪价低迷走势。据统计,生猪养殖行业已持续3个多月出于亏损状态,目前出栏商品肥猪平均每头亏损250元~350元。从供给方面看,虽然部分小养殖户开始退出,但对中、大型养殖户而言,虽然生猪养殖普遍亏损,仔猪却能维系赢利,短期内大幅淘汰母猪的可能性较低。整体来说,养殖企业过去两年“跑马圈地”和扩大引种规模使得存栏量急剧上升,加上猪肉进口量持续增加,导致行业供给水平充裕。从需求看,2012年起猪肉消费增速已出现放缓迹象,加上3月~4月处于消费淡季,不支持猪价大幅上涨。综合考虑目前的供需情况和本次收储规模,预计此次收储量提振猪市可能将持续一周左右时间,提振幅度也将有限。猪价在5月前难有起色,5月后视生猪、能繁母猪存栏情况或开始出现季节性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