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27 点击: 次 来源: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作者:曹兵海 - 小 + 大
三、国际肉牛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1、遗传育种与繁殖领域 品种协会仍然是肉牛业发达国家实施推广育种技术的主体,品种协会组织数据收集、遗传评估及其结果发布。各品种的育种数据库仍在加大,种牛遗传评估和选种准确性进一步提高。性能测定体系不断完善,肉质及胴体性状记录不断增加,这标志着对肉质和胴体性状的遗传评估准确度会增加。后裔测定技术仍然是公牛选择的主要技术体系,但个别性状的标记选择辅助选择通过商业化公司有所应用。另一个明显进步是肉牛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多个品种协会推出基因组选择研究计划,在全基因组选择与传统后测的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传统遗传评估与全基因组选择相结合来提高选择准确性的研究,一步法基因组育种值计算法充分利用基因组和表型数据,大大提高了选择准确度。由于中国肉牛市场需求,欧洲、北美、南美多国均加大了对中国肉牛种质市场的推销力度。胚胎生物技术作为优秀种子公母牛的扩繁手段仍在广泛应用,胚胎和冷冻精液等遗传物质的交换仍然是全球肉牛优良基因传播和利用的主要手段。 2、饲料营养领域 肉牛阶段营养需要研究仍是重点,重视犊牛断奶期营养生理变化及缓解断奶应激的营养调控和饲养管理措施。饲料安全与健康养殖仍是欧盟等国的研究热点,并研究了冷、热、新环境、运输应激等对肉牛生理、营养代谢和行为机制的影响。欧洲、北美、澳洲等继续完善营养需要和建立预测模型。重视荟萃分析、养分可利用性及饲料快速评定技术的应用,通过改进饲料加工技术,促进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采用植物提取物、营养性添加剂、日粮组合平衡技术等改善牛肉质量和肉牛健康。开展不同饲养模式下肉牛日粮营养水平与机体内分泌关系、瘤胃酸中毒及内环境变化的研究,促进肉牛短期强度育肥技术推广应用。美、法、澳等持续推进牛基因组学与肉牛营养的研究,通过营养调控、专用饲料添加剂、低氮日粮和饲养管理等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利用体温和粗蛋白建立了氨氮排放模型。重视营养供给与肉牛遗传、繁殖、剩余饲料采食量、粗饲料充盈值的关系研究,采用初产母牛限制哺乳、不同饲草料补饲,妊娠母牛轻度限饲等技术,推进基础母牛和18月龄前架子牛放牧补饲生产,肉牛后期集中围栏育肥在澳洲、南美等地广泛推广。 3、疾病控制领域 埃及、伊朗、孟加拉、不丹等29个国家报告了口蹄疫疫情;巴西、智利、韩国、阿尔及利亚等52个国家报告了牛结核感染病例;爱尔兰和英国发生牛海绵状脑病。挪威开始实施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根除计划。牛呼吸道疾病综合症仍然是严重影响肉牛健康的重要原因。牛莫拉菌病、牛病毒性腹泻、牛呼吸道合胞体病疫苗及七联改造活病毒疫苗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开展了针对出血性败血症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藻酸盐微粒疫苗研究。疫苗研发及生产工艺不断优化,通过合成手段设计的新型口蹄疫疫苗在英国研制成功,相比传统疫苗,新疫苗更安全、高效且更易储存(可耐56℃的环境温度)。咪唑喹啉、宿主防御肽、单链核苷酸等新的可激发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相关疫苗佐剂的安全和有效性得到检验。在疫病检测方面,建立了基于截断重组非结构蛋白2C的口蹄疫间接ELISA 抗体检测技术,压电生物传感器、利用活细胞作为探测单元的细胞传感器等生物芯片技术领域相关检测技术进展迅速。美国研制的Xpert MTB/RIF 检测法可以快速检测结核病同时还能检测到利福平抗性,该方法于2013年10月被WTO认可作为特定结核检测的首选方法,已经有21个国家使用。瑞士科学家首次完成了牛环形泰勒虫裂殖体蛋白质组学分析,建立了多房蚴头节的体外培养技术及检测牛环形泰勒虫裂殖子蛋白Tams1的间接ELISA方法。 4、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 牛肉的可视化分级技术——近红外检测技术是牛肉品质在线监控的首选技术方式,并已在屠宰场实现多种肉用品质的在线实时监控。热剔骨牛肉通过储藏过程中温湿度的调控、包装材料选择、不同吊挂方式以及Tendercut、SmartStretchTM等技术来改善嫩度等指标。且牛肉胴体不再局限于基于解剖学的传统部位分割方式,体现出向依据产品嫩度等指标和加工食用方法不同的更精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牛副产物领域的研究集中于利用HPLC、UV等检测技术对牛副产物抗生素含量的监控,以及通过副产物微生物风险分析建立微生物安全控制模型方面。通过外源添加物如玉米、马铃薯淀粉、抗氧化物或通过物理方法研究对牛肉饼、牛排等牛肉产品品质稳定性以及脂肪、蛋白氧化的影响;通过添加乳酸、辛酸、天然提取物等抑菌剂,控制牛肉及牛肉产品中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等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
上一篇:广东:缺少政策支持养牛不如养猪
下一篇:养牛之路很艰辛 想创业还需努力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