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养禽业篇 > 文章

禽业艰难之路:健康养殖生态链问题

时间:2014-02-03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3“养殖小区”模式问题
  “养殖小区”是构架家禽“小群体”与规模化养殖桥梁的一种过渡方式。它是建立在家庭分户粗放式养殖基础之上,以解决弱势群体养殖者资金匮乏、技术水平相对较差以及有效对接市场等问题。实践证明:该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为现代家禽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该模式的“桥梁”局限性弊端越来越明显。从本质上讲,养殖小区只是在环境空间上将农户“集聚”到一起,各单元相对独立运作,仍然脱离不了“小群体”养殖的特征。其最大风险是无法实施全区“全进全出”饲养制,疾病和环境的“大锅饭”管理,导致小区内就像“不倒茬”的庄稼地越来越难种,疾病越来越复杂;最难做到的是操作技术规范的整体统一性;最害怕的是区域内某养殖单元的生物安全“缺口”效应的污染,疾病防控的“小群体性”不能对接小区开放式的经营。最终小区内的养殖农户多现“喜—忧—跑”的三部曲经历。
  4 超大规模养殖模式问题
  超大规模养殖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单栋鸡舍5~18万只蛋鸡的全自动化养殖模式,近年来我国引进该模式的企业较多。它的优点是自动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易于实施标准化养殖技术和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其装配工艺能体现现代家禽养殖集约化、现代化、自动化、标准化的特征。但近年来通过引进该模式的企业生产实践证明,如何有效对接国内的养殖实际,还存在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例如该模式自身要求净化的养殖环境如何对接国内生物安全不稳定的环境;一次性超量供种如何对接国内适量种源的问题,即便是上游种源满足但选择优化的余地较少,一定程度上存在引种安全风险;全场无法实施全进全出饲养制,增加了鸡舍间、鸡批次间生物安全的风险;国外常用的简化免疫如何对接国内的频繁免疫,特别是逐鸡免疫难度更大,很难保障这么大的群体在实施个体免疫过程中出现免疫“遗漏”现象,检测群体抗体均匀度一般不及适度规模鸡群;如何解决层叠式笼养光照不均的“光应激”问题;如何解决超大规模鸡舍温差过大的问题;如何解决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鸡脱羽,生产持久性不稳定等等。更何况,有研究认为:鸡群在达到一定规模,养殖密度每增加1倍,其生物安全风险增加约6倍。因此,同仁既要正确对待国外超大规模养殖模式的引进,更要关注该模式在国内养殖实际的改进措施,在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上狠下功夫。
  5 养殖模式的政府扶助“错位”问题
  养鸡在传统农业中称之为“副业”,副业的基本定位就是老百姓种地“收点粮”,养鸡“挣点钱”。客观地讲,几十年的改革使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三农”问题仍然是困扰我国经济的重要问题。基于传统思维和现实困境,地方政府往往将解决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与现代养殖业深深地与挂起了钩,从而在管理和政策扶助上出现了“错位”:即有些地方政府“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特别是扶贫工作,就是对养殖项目的资助,将相当一部分本不具备现代养殖条件和技术素质的“贫农”拉进了养殖队伍,使现代养殖业的从业队伍形成了“贫农、中农、地主富农、资本家”共同参与的“大会战”格局。这种“混杂”的从业群体,由于其养殖条件、技术水平、养殖模式等的较大差异,无疑会增添家禽疾病和生物安全的风险,实践证明亦如此。尽管不能直接说政府的这种“拉郎配”式的养殖扶贫模式有多大的弊端,但是,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食品生物安全问题的凸显,养殖业已不是能致富于区域内所有人的产业。社会需要高品质的畜产品,客观上要求必须是集“资金实力、土地与环境条件和技术团队”三者有效结合的“综合体”才能有效实施,这就是产业“门槛”。从这种意义上讲,既然政府要求畜牧产业生产高品质的畜产品,客观上就不是人人能干的事,更不是靠养殖扶贫模式能解决好的事。因此,笔者认为:现代畜牧产业与政府的传统养殖扶贫模式必须脱钩。因为今天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畜产品安全,我们不能忽视对畜产品生产“人群”的监管、行业门槛的设定。不放心的“人”生产出来的东西谁能放心地食用呢?诚然,这些通过政府养殖扶贫模式进入从业队伍中的“人”并不是不想让人放心,而是综合实力的弱势使他们的确“力不从心”。由此可见,政府既然负责监管畜产品的质量,就不能放松对健康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更不能以“扶贫”模式做“出力不讨好”的事。相反,应该为生产健康畜产品的从业者设定必要的门槛,这个门槛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应该是一个“综合体”。
  2013年过去了,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为什么家禽产业会由“禽流感事件”“牵着走”,核心的问题是因为全社会的消费者不想在买鸡蛋、鸡肉时得到“搭售”的健康损失。是鸡不是鸡的原因你没说清楚,他也无法用确切的科学论据讲清楚,但有一点是清楚:健康养殖是要必须做好的事情,而且是必须从我做起的事情。客观地讲,我们在此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认真地从健康养殖生物链来全方位考量我们的思维、行为规范、技术方法等。不能因为“媒体”的“轰炸”效应带来的暂短“雷雨”而“怨天、怨地”,因为“抱怨”既不能解决养鸡生物安全和疾病风险问题,也不能解决市场问题,更不能解决产业的生存问题。何况消费者吃鸡蛋、鸡肉时根本就不会知道“你是谁”,也就不可能给你留有任何“面子”,更不会听你的“抱怨”。对我们业界来说,出路只有一条,抓住健康养殖核心问题,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不要忽视任何细节,迎接2014年新的挑战。

上一篇:当前我国蛋鸡生产形势与未来发展方向

下一篇:把握家禽业舆情引导风向标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