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论坛 > 特养业篇 > 文章

特种养殖业形势分析和发展建议

时间:2013-01-06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张伟涛 1韩梅2 韩燕1 程志利1 马慧钟1 孟君丽1
(1河北省畜牧站 2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

    摘要:特种养殖业基于自身的特点,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就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作者个人的发展建议。

    随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农业结构多样化发展,以及人类食物、服饰、穿着、医疗保健、观赏等需要,加之特种动物本身具有的较高的经济价值,中国特种养殖正向规模化、多元化方向迅猛发展。特种养殖逐渐在某些地区形成主导产业,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增收的支柱产业。
    1.中国特养的现状
    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特种养殖发展前景比较看好。但由于特养动物的本身特殊性、加工方法特殊性和用途的局限性,同时需要较高的、不同于传统养殖的技术、饲养管理方法,在发展特种养殖时我们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行情,认真的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结合实际条件,避免盲目的发展特养。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特种养殖动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有特种兽类、特种禽类、特种水产、特种海产类及其它特种养殖类(如藏獒、蜂、蝎、蛇、蜈蚣、水蛭、蜗牛、蚂蚁、蚕蛹、蝗虫、蝇蛆)等五大类200多个品种。用途大致可以分为食用、医疗保健用、观赏用、装饰用、服饰用等。
    乌龟、鳖、黄鳝、河蟹、河虾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随之改变仍有市场需求空间;武昌鱼、蛤蜊、淡水龙虾、河豚等需要较高的养殖技术、养殖风险较大而现今养殖数量较小,有条件、有技术的地区可适当的发展;近年来鹿制品受市场因素影响销售不景气,有养殖意向的要认真考虑,不能盲目引种;麝鼠、海狸鼠等因为个别利益熏心者炒种,但市场消费和加工滞后影响了养殖积极性,近年内应该不会有大的发展;肉狗养殖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市场需求仍有空间,可适当发展;肉兔养殖因为前几年盲目发展导致效益降低,现今处于下滑状态;中国北方地区素来有食用驴肉的习惯,目前从事肉驴养殖的很少,所以发展前景看好;观赏鸟类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养殖爱好,目前市场基本饱和;蝎、蛇、蜈蚣、水蛭、蜗牛、蚂蚁等受本身特殊性、市场消费能力限制不能盲目扩大养殖;另外前几年藏獒养殖的无序发展,消费市场有限,利润降低;乌鸡养殖已经十分普遍,会平稳发展;鹌鹑肉素有“肉中人参”之称,其肉的营养价值堪比高丽参,蛋的营养价值也极高,可适当增加养殖量;野鸭、肉鸽、山鸡稳中有升;火鸡作为新的肉源,应该会缓慢的发展,前景看好。
    相对而言,特种养殖取得的利润较传统养殖高,但同时由于技术要求高、风险也大,应该认真的考察、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能盲目、无序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 小规模散养、配套因素不匹配 目前除梅花鹿的养殖已经形成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外,其他的特养多为家庭散养。饲料、药物、设备、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体系等相关配套因素的发展与特养的发展速度不匹配。  
    2.2 盲目无序 、强行跟风 看到有利可图不经过市场考察或受到炒作者的蛊惑就大规模、迅速地跟进,缺乏科学论证,使养殖数量急剧升高、过剩,导致养殖户效益降低,甚至严重的血本无归。
    2.3 技术水平低下 目前特种养殖户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养殖技术只凭自己的经验摸索,有的甚至没有科学依据,这样会导致饲养管理不合理、养殖成本高、产品质量低、抵御疾病能力差,效益随之降低。
    2.4缺乏专业研究机构和人员 目前专业从事特种养殖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很少,技术研究、技术指导、市场分析、宏观调控等方面力量薄弱。
    3.特养发展的建议
    3.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强市场引导,加大与国际市场接轨力度。创建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争取效益最大化。
    3.2 因地制宜、科学选养 任何动物都有特定的环境要求,选择适宜的特养项目是养殖成功的基本,选养动物时不能被一些人或广告迷惑。例如北方适宜养毛皮动物,南方温暖湿润地区适宜养殖蛇、鳖、海产等。
    3.3 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养殖 特养应适应养殖业的发展需要,逐渐的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转变,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
    3.4 适宜的品种、量力而行 最好选择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特养品种,从种源、饲料、药物、饲养管理、加工、销售等环节已经基本成熟。不能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的上特养项目,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条件量力而行。
    3.5 提高技术水平、降低饲养成本 加强技术学习,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力度,提高养殖户技术水平,从品种选育、疾病防治、饲料配合、产量和质量、产品加工等方面着手,争取做到高产量、高质量、低料耗、低疾病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6 积极开拓市场 目前特养产品价格较高,消费范围窄,应该充分挖掘潜在市场、拓宽消费者范围,这样也可以增加特养从业人员,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7 加强管理和指导 政府部门应出台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对特养业给予扶持,加大投入;畜牧部门有必要对特种养殖进行调研、信息收集,做好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和宏观调控等工作,必要时可成立行业协会。

上一篇:中国鹿产业规模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我国特养业发展重在技术创新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