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12-27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引言:当实验室收到一批保育期病猪的时候,我们不再使用药物进行治疗,而改用剩饭剩菜饲养,并置于舒适的野外环境中,这些病猪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当重新饲喂配合饲料的时候,这些猪又再次回到了亚健康状态,被毛开始变得粗乱。这些现象不得不提醒我们:“饲料有毒”。饲料中的“毒”主要来自于饲料添加剂。经过调查,饲料中确实添加了许多不该添加的东西。 另外,根据美国农业部国家动物健康检测系统(NAHMS)的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保育猪和生长猪中猪副嗜血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从7.3%和5.4%上升至17.4%和18.7%。这也说明,现代饲养和管理模式并没有解决猪副嗜血杆菌的高感染问题。 病原:猪副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是猪体内的常在细菌,但近年来该菌感染所造成的损失却越来越大,不得不引起广大养猪业者的高度警觉。由猪副嗜血杆菌造成的疾病主要表现两种形式: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又称为Glässer’s disease,格拉泽氏病)。 Glässer(1910年)首次报道了一种G-,与猪的纤维蛋白渗出性、化脓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有关联的细菌。Hjärre和Wramby(1943年)将此称为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suis,HS)。Lecce(1960年)称该菌为猪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 suis)。在证明该菌生长不需要X因子(血红素和其它卟啉类物质)(Biberstein and White 1969;Kilian 1976)后,又将该菌改名为猪副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parasuis )。 根据国际标准的分类方法,猪副嗜血杆菌主要分为16个型,分别是1型、2型、3型……,15型和未定血清型。其中,1、5、10、12、13、14型为高毒力菌株;2、4、15为中毒力菌株;3、6、7、 8、 9、11与症状无关,为无毒力菌株;亦有文献认为8型为弱毒力菌株。在15个型中,4、5和13型为常见类型,占临床分离的70%以上。 猪副嗜血杆菌的急性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acute septicemia)和毒素中毒的神经症状(如转圈、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等); 猪副嗜血杆菌的慢性感染(格拉泽氏病)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fibrinous polyserositis)、多发性关节炎(polyarthritis)、脑膜炎(meningitis)、胸膜炎(pleurisy)、心包炎(pericarditis)、腹膜炎(peritonitis)、急性肺炎(acute pneumonia)等。 发病猪群的特征:SPF猪群和高度健康猪群发生猪副嗜血杆菌病后的后果将尤其严重,死亡率和发病率也都较高。 急性死亡往往会出现在下列这些猪群中:重新建群的猪群 (repopulated herds)、最少病原的猪群(minimal disease herds)、高健康的猪场(high health herds)、多点生产猪场 (multiple site production units)、严格全进全出猪场(all in all out herds)采用药物保健猪场(medicine for healthcare herds)以及CDCD猪群(Cesarean derived colostrum-deprived pigs)。 猪副嗜血杆菌发病的原因分析:从上文中的现象不难看出,猪副嗜血杆菌虽然是猪体内的常在细菌,但该细菌的存在并不是该病发生的原因。而猪机体免疫力低下和继承免疫中断却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猪机体免疫低下的原因主要有: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的毒性作用、饲料中添加的重金属的毒性作用、消毒药对皮肤粘膜抵抗病原的削弱作用、断尾所造成慢性疼痛对机体抵抗力的削弱作用、阉割所造成的抵抗力的削弱作用、剪牙所造成的抵抗力的削弱作用…… |
上一篇:养猪生产中猪应激性介绍与处理
下一篇:养畜巧用水胜过打针喂药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