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标准化养猪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旨在引导养猪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生猪生产能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猪肉产品,这对增强生猪产业竞争力,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有着重要意义。创建标准化养猪场,应具备以下六要素。 建场选址要科学 养猪场宜建在干燥、通风、排水好、隔离条件较好且易于组织防疫的地点,养猪场周围2000米~3000米内无大型化工厂、采矿场、皮革厂、肉品加工厂、屠宰厂及活畜交易市场。距其他畜牧场100米以外,距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和公共场所500米以上。养猪场禁止建在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建在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禁止建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域;猪场内不应饲养其他经济用途动物,以防交叉感染。 生猪品种要优良 现代养猪品种标准化的核心是纯种品种良种化和商品代良种杂交化。目前,陕西省山区主要采用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三元杂交繁育体系,因此,养猪品种的良种化很关键。引进种猪要求来源于取得省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良种场。种猪外貌特征具有其品种的典型特征,生长发育正常,背腰、腹浅平直,腿臀丰满,肢蹄健壮,饲料转化率高,胴体瘦肉率高,背膘薄,繁殖性能好,无遗传疾病。公猪睾丸发育正常,大小均匀对称,雄性特征明显。母猪阴户发育良好,有效奶头6对以上,母性好。 养猪设施要配套 现代化养猪要求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应根据养猪规模,按照能繁母猪每头40平方米~50平方米,或年出栏商品猪每头3平方米~4平方米落实猪场面积。采取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粪便处理区分设,生产区在管理区主风向下风或侧风处,粪便区在下风或侧风处进行布局。实行后备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生长育肥舍分阶段饲养,净道、污道分开,互不交叉。母猪定位栏、产床、保育床及生长育肥栏应根据生产周期,合理安排。猪舍建筑坚固实用,符合保温防寒、防暑降温要求,通风换气扇、降温水帘、增温火道、饮水管道、排污暗渠、采光照明及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要到位。 生产环节要规范 标准化养猪场应根据生产环节制定投入品登记备案管理,包括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记录、消毒记录、免疫记录、诊疗记录、防疫监测记录、病死猪无公害化处理记录等。使用饲料要求安全、有效、无毒,且不含有激素和类激素产品。饲料添加剂应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嗅、味和形态特征,无发霉、变质、结块、异味及异嗅,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兽药应严格遵守规定的给药途径、使用剂量、疗程和注意事项,严格遵守用药、停药期规定,禁止使用未经国家畜牧兽医行政部门批准的兽药或已经淘汰的兽药。消毒药使用应选择广谱、高效、低毒,且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粪污处理无害化 标准化养猪场粪污处理场所除隔离设施条件好的可建在猪场生产区下风向50米以外,一般要求建在100米之外。猪场实行“雨污分离、干湿分离、饮污分离”。粪污排泄量应根据生猪规模计算,并确定适宜的养猪模式,按照每头成年猪日产粪尿5千克~6千克,可集储1个月粪污量来修建沉淀池、化粪池,或按每头猪占3立方米~4立方米池窖空间修建沼气池,并配套每亩地消纳4头~6头猪的粪尿量,推行“猪-沼-果(粮、菜)”生态养殖模式,解决养猪场粪污随意或超量排放,提高粪污处理利用能力。同时病死猪可在粪污处理区建尸井掩埋,或用焚烧炉处理,消灭病原微生物。 防疫制度要健全 标准化养猪场要建立健全防疫制度,预防疫病发生和传播。在猪场大门入口和生产区入口处建消毒池和人员进出消毒更衣室,消毒池与门同宽、深0.3米,场区大门口消毒池长4米、入舍门口消毒池长1.5米,池内每周定期更换或添加消毒药1次。引种应从非疫区引入,持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引进后,至少隔离6周以上,确认健康方可转入生产群。日常消毒时,每天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并定期消毒。场内道路每2周~3周消毒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每1个月~2个月消毒1次。猪转群空舍后,进行彻底清扫、冲洗,并全面消毒,有条件可选择密闭熏蒸消毒。生猪免疫要结合当地疫病发生流行特点,制定免疫程序,并定期对免疫抗体进行监测,对免疫抗体不达标的病种,应进行补防补免。同时,还要做好对猪场工作人员的制度管理和技能学习培训,确保各项制度在生产中贯彻落实。 总之,只要养猪场具备了上述六要素,就能够实现标准化养猪场的创建,从而保障无公害猪肉产品的安全供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