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育种,农业 “芯片” 的重要性 生猪育种作为养猪行业的 “芯片”,关系到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种业是农业的 “芯片”,而生猪育种则是确保 “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的基石。 我国是世界第一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猪产业关系国计民生。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当前形势下,生猪育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一方面,从粮食安全角度来看,我国作为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大国,确保生猪产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就如同种子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一样,生猪育种相当于生猪产业的 “芯片”,直接影响着猪肉的供应和质量。 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生猪育种的进步能够推动整个养猪行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生猪育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已进入生猪育种专业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专业育种公司出现,整体育种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这为我国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国家也高度重视生猪育种工作。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此后,我国在生猪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新品种(配套系)不断涌现。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我国科研力量和生猪育种力量的强大,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猪肉的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我国生猪育种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猪的育种历程 十八世纪之前,国外猪几乎不进行专门选育。那时养猪主要以具有社会大众喜欢的外貌、能养活、能产肉满足家庭需要为主,没有选育目标和具体育种记录。 十八世纪,以英国为代表,开始以脂肪沉积能力为育种目标进行选育,培育出中白猪、小白猪和巴克夏猪等原始雏形。1770 年到 1860 年,英国以本地猪、中国猪和暹罗猪为亲本开始选育,兼顾早熟和育肥快的优点。1831 年,英国的大白猪(又称:大约克猪,约克夏猪)新品种在温莎皇家展览首次得到关注。 1896 年,丹麦政府以英国大约克与北欧的一种晚熟吉尔吉斯猪杂交,生产 F1 杂种猪胴体,形成了培育长白猪新品种的计划。1898 年,丹麦登记了 12 个大白猪群和 50 个长白猪群,成立了全国猪育种和生产委员会指导育种。1907 年,丹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猪后裔测定站,经过数十年努力,丹麦长白猪成为理想瘦肉型品种。丹麦长白猪的肋骨比普通猪多两根,体型更大,料肉比达到了惊人的 2.43:1,瘦肉高达 60% 以上,繁殖速度也很快,每年可以生三胎,每一胎都可以生下十几头小猪。 杜洛克猪外貌与生产性能的演变则体现了美国猪的育种史。在十八世纪和一战期间,杜洛克是一种大体型脂肪型猪,在 20 世纪二十年代,曾一度开始向瘦肉型转变,但二战期间由于杜洛克猪体型大,能生产大量猪油以满足当时需要,所以仍回到了脂肪型猪种。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猪肉市场对脂肪需要急剧减少,这时才真正转变育种方向形成瘦肉型猪。杜洛克猪以著名的种公马 “杜洛克” 命名,是美国纽约的红猪和新泽西红猪融合选育的结果。自 1860 年开始,研究人员将两种家猪的种群进行了融合,并于 1883 年成立了杜洛克 - 泽西猪登记协会,经过不断长期的选育,形成了如今的杜洛克猪品种。 |
上一篇:猪的科学选种与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