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篇

生猪产业发展的短板与对策分析

日期:10-10 作者:蔡家宁- 小 + 大

2019年,非洲猪瘟及新冠疫情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造成生猪出栏量、产出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导致生猪价格明显高于往年,对国民生活造成严重的冲击。目前,国内生猪产业迎来了新的转型节点,各种问题愈发突出。那么,生猪产业到底存在哪些短板?文章对我国当下生猪产业所面临的短板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优化的策略。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能调控

2024年3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提出“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从4 100万头调整为3 900万头”。随着规模化水平提高,生猪养殖效率快速提升,饲养技术水平提高实现了生产要素高效利用,保障了猪肉充足供给。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 038万头,比3 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要求高3.5%。6月末,中大型猪存栏量同比下降6.4%,但考虑到猪价回升后压栏及二次育肥增加,市场供应总体来说是有保障的。今年以来,在政府产能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下,生猪产能现状较为稳定,供应有保障,后续发展势头向好。但同时也需关注市场变化和相关调控政策,以确保生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价格变化

2022—2023年,猪肉价格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生猪市场供应量充足,但消费需求相对稳定,使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2024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整体先降后升。年初,延续了去年的下跌态势,价格处于较低的位置。然而,从6月开始,国内的猪肉市场迎来了新一轮价格上涨趋势。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五月中旬起,全国猪肉价格开始上扬,6月份第一周,全国猪肉价格再次升高,价格环比上涨4.7%,同比上涨15.3%。截至8月,猪肉价格上涨趋势一直持续,但后续走势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生猪产业存在的短板

2.1 市场调控机制尚未健全

以过往“猪周期”规律来看,猪价上涨时,生猪养殖户因追涨心理增加能繁母猪存栏量,致生猪产能增加,价格回落;价格落至低点时,养殖户又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使生猪产能降低,价格升高。但是,受到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近年来猪周期规律出现严重失常。这种价格波动严重影响养殖户收益和产业稳定,因缺乏有效的市场供需预测及调控手段,难以平衡生产与消费,加上市场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养殖户决策盲目,易跟风养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

2.2 养殖技术与设施较为落后

部分中小养殖户仍然采用传统养殖方式,导致养殖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从整体来看,我国生猪养殖在技术创新和设施装备方面和发达国家相较存在较大差距,智能化养殖设备的运用不够普遍,精准饲喂、环境控制等技术亟待改进,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的欠缺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这不但对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效益提升形成了制约,还阻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精准饲喂、环境控制、智能化管理等方面,都有需要完善之处。

2.3 疫病防控体系仍有不足

生猪容易遭受多种疫病侵袭,尤其是非洲猪瘟。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为非洲猪瘟病毒,不分生猪的品种、年龄均有感染发病的可能。其发病过程极短,且目前既无疫苗可防,也无药物可治。目前,在疫病防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疫病的监测不够完善、快速诊断能力欠缺、有效防控手段有限以及治疗方法匮乏。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疫病监测预警机制不够灵敏,疫苗研发和更新换代较为滞后,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防控能力也参差不齐。这些情况增大了疫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一旦疫病暴发,产业可能损失惨重。

2.4 产业布局略有滞后

合理的产业布局与协同对生猪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生猪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有的地区养殖过密,超出环境承载力,有的地区发展缓慢。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差,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常各自为政,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导致产业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一些地区生猪养殖布局不合理,环保措施落实不力,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环保要求提高,生猪养殖环保压力增大,若不能科学规划养殖区,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废弃物处理,产业难以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浅谈楼房养猪的利与弊

下一篇:“猪周期”的运行规律、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