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篇

两会代表委员:聚焦生猪产业,种质和创新是关键

日期:03-11 作者:王思炀- 小 + 大

谈育种:守好猪种业“中国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自2021年启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而作为国人消费量最多的肉品产业,猪业种源“卡脖子”问题仍待突破。
  公开报道显示,中国地方猪品种具有抗逆性强、肉质优、耐粗饲料等优良种质特性,但缺乏专门的培育和改良,存在生长慢、饲料转化效率低等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起,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国外瘦肉型猪种大量进入中国。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华系地方猪品种正在减少,有些猪种甚至濒临灭绝,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地方猪散落在各省份,缺乏国家级生猪区域性种业创新基地、国际顶尖的父系育种基地、区域性地方猪种质资源活体保护中心和种质资源冷冻保存库,可培育的血缘、精子都相对较少。同时,地方猪养殖周期长、料肉比高、肥肉多,但也存在养殖成本和养殖效益之间不成正比,导致市场养殖意愿不高的劣势。
  “将良种掌握在自己手中,对端稳老百姓的‘肉盘子’意义重大。”今年两会,林其鑫建议,加大对地方猪的保护、开发、利用力度,官方评选出华系地方猪十大名猪,并成立华系地方猪种业联盟,通过科研攻关,提取十大地方猪各自的优良基因,培育出华系地方猪的新品种,加强科技力量投入,帮助继续守好生猪“中国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在两会期间建议,利用我国金华猪、太湖猪、宁乡猪、藏香猪、荣昌猪和湖南赛诺猪等具有商用猪或医用猪潜质的地方猪优质种质资源库,构建猪优质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将基因组选择等前沿生物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培育兼具肉质优秀、性能高产、抗逆抗病特性的优质猪新品种或配套系。平衡好“长得快、但肉不好吃”和“肉好吃、但长得慢”的协同难题,通过精准营养调控策略,充分发挥猪肉质性状的遗传潜能,推动我国生猪业高质量发展。
  谈创新:猪产业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印遇龙看来,养出好猪,也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种猪育种技术创新就是其一。
  “很多传统生产方式、产品失去了市场,背后不是市场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没有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没有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全国人大代表、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只是重复地建设、生产、劳作,是劳而无功。今年,他在两会上建议,要加大技术创新,助推养猪行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长期主义,向下扎根,寻求突破,“可能今年、明年、后年不一定能看到利润,但还是要持续深层次地做,才能推动发展。”
  在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看来,我国真正能实现数字化决策的智慧猪场较少,生物识别技术、智能环控装备、养殖机器人方面虽然有很多创新产品,但是立足真场景、解决真痛点的应用还比较少。严防生猪疫病的背景下,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场景优势融合受限,技术方法和产品原型大多在实验室阶段,距离形成新质生产力,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此,刘永好建议,加强数字化畜禽养殖平台和智能装备研发推广,引导科研院所打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算法和技术库,企业打开精准饲喂、生物识别、巡检、防疫等场景库,推动场技融合,立足真场景开展项目立项。集中力量攻破浪费多、损失大、效率低的真痛点,开发“杀手级”应用,引导规模化猪场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引导中小养殖户向标准化、现代化转型。

上一篇:李晓波:以草代粮生态养猪 助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浅谈中国种猪业变化趋势与未来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