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各方正在努力 中央政府加大调研、政策研发力度;部分省把肉牛产业列为了主导产业;企业、养殖(场)户积极应对;“经济急行军”后的乡愁渐浓。 反思,发展是什么?发展就是活下来、干下去、稳扎稳打,走好三阶段,另一个角度,我们要把失去的300万吨市场夺回来,稳住720万吨市场,挤出N吨不明来源肉+增产,进口的300万吨是什么,为什么会把我们打的这么疼?这需要我们静下来去分析。 三、不确定中存在的确定机会 1. 夺回市场的先决条件,降低直接和间接(系统、结构性)成本成为必须。 直接成本:品种及其质量、饲养饲料与疫病防治、繁殖成活率、育肥效率、设施设备效率、资金效率等可进行经济核算的指标。 间接(不匹配)成本:战略与战术的使用、资源与市场和经营能力的适配性调整、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协调。 活牛*2.3/2.4=肉价
2. 背靠市场的优越条件:重建、升级供应链(需要政策的重大调整、铺垫) 鲜肉供应链——国产牛肉独立的优势 先身边、再天边的“天女散花”“灯下黑”大市场策略(就地、就近、就便采购、生产、销售牛和肉) 进口肉分析:制式(工业)化+低成本供应策略:1.击中了国产学研界学来的(排酸、冷冻、高成本)的软肋;2.形成了师傅打土地、徒弟任打愿挨的局面。 当前的牛肉屠宰加工链,还是进口肉打击国内产业的链条,屠宰加工企业(园区)具有“双重身份”色彩。 先选市场,由此向前端逆推选择(加工、活牛、养殖方式、牛种、配套技术)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调整牛种(关联的系列技术),周期短、肉质好的牛种也是一个方向。 主动匹配、集结集群团队、基于商业规则的分工组织化,建立差异化、特色化的生产、价值链; 按照产品和产业链“结社(跨区域、跨业态的合作组织)” 政策准备和支持(目前是空白) 创新“牧场-餐桌,产地-市场”一体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
上一篇:乳肉兼用牛行业发展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