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贵州创新性提出了生态家禽养殖“1220”模式,并在清镇市、紫云县、息烽县、赤水市、西秀区等县(市、区)大力推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展什么产业、依靠谁来发展、怎样发展等系列难题的有效破解探索具体路径。 历经8年持续奋斗,贵州省66个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2万群众搬出大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贵州很多地方农业产业选择不精准、农民从事产业发展收入低、“空心村”问题越来越突出。贵州省生态家禽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结合多年实践,创新性提出了生态家禽养殖“1220”模式来破解这些难题。 一、什么是“1220”模式 该模式起源于贵阳市,即通过实践形成了1个家庭牧场、单批饲养2万羽以上肉鸡、年收益达20万元以上的生态家禽“1220”养殖模式。 2004年清镇市引进广西大发公司开启了对生态家禽产业化经营的探索;2007年又引进广东温氏集团养殖有限公司,相继出台“497”强农政策推动肉鸡产业发展。即“四大扶持”政策、“九个跟进”政策、“七大奖补”政策,确保养殖户每只肉鸡平均利润在1.5元以上,带动当地农民逐步转变为专业养殖工人。 2008年息烽县引进息烽德康家禽养殖有限公司,将肉鸡贷款贴息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带动家庭牧场发展肉鸡养殖,全产业链推动优质肉鸡产业发展。赤水市、紫云县分别引进贵州奇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采取“政府+业务部门+金融+保险+企业+养殖农户”的六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1220”养殖模式的形成。 二、“1220”模式成效、经验与问题 1、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产业快速规模化。通过以清镇温氏、贵州大兴伟业、贵州奇垦农业、安顺市立华牧业、息烽德康农业等重点企业为引领,带动365户养殖农户养殖肉鸡1800万羽,快速推动当地肉鸡养殖形成集聚化、规模化效应。 (2)促进农民实现稳定增收。按照每个家庭农场饲养规模由原来的单批次饲养1万羽增加到单批次饲养2万羽以上,年均饲养2.5~3批次,累计出栏肉鸡5~6万羽,每羽代养费平均4元计算,一个家庭农场每年净收益达20~24万元。此外,专业“抓鸡队”每年人均收入18000元,“免疫队”每年人均收入16000元,粪污清理每年人均收入30000元。 (3)吸引大批青壮年返乡就业创业。全省共计带动3500余名20~50岁的青壮年参与家禽养殖。 2、主要经验 (1)破解了家禽“无人养”的问题。依靠龙头企业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让产业更有带动力,吸引了一大批青壮年参与家禽养殖。如清镇市的温氏、大兴伟业等公司,提供就业岗位450个,发展带动农户820户2050人;紫云县的立华公司和德康公司,提供就业岗位260个,发展带动农户300户800人。 (2)破解了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如紫云县立华公司为200余名合作农户购买了人身意外险、为鸡棚与设备购买了财产保险、购买了家禽死亡保险,投保数量15.2万羽;购买肉鸡价格指数保险52.6万羽;清镇温氏公司购买肉鸡价格保险600万羽、大兴伟业购买肉鸡价格保险10万羽,切实为农户提供了价格兜底保障,真正做到“生产在家,服务在企”。 (3)破解了农户“收益低”的问题。不断优化“龙头企业+家庭牧场”组织方式,实现家禽产业内涵式发展。 (4)破解了养殖“用地难”的问题。原有的养殖环境进行设施设备改造,提升单位土地产出率。 (5)破解了市场“要素散”的问题。构建多家养殖龙头企业和上千家代养户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双向选择闭环;催生了一批社会化服务主体,如清镇市组建了21支210人的“抓鸡队”、32支192人的“疫苗注射队”和13支104人的“鸡粪清理队”等社会化服务力量。 |
上一篇:新时期黄羽肉鸡产业如何破局?
下一篇:尼雅黑鸡种草养殖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