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达人

祁兴磊:开创中国肉牛育种先河

日期:03-09 作者:佚名- 小 + 大

1986年,为打破国外肉牛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祁兴磊科研团队承担了河南省畜牧局下达的“南阳牛导入夏洛来牛培育肉用新品种”科研项目,开始了夏南牛培育的科研长跑。

祁兴磊属牛,放牛,长在黄牛主产区之一泌阳县,他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用一副坚持到底完成目标的犟牛脾气,扎根基层,繁育出我国的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主持制定了“夏南牛”国家标准,“啃”出了150个亿的泌阳县夏南牛产业链。如今,他依然为牛奔走,奋斗在脱贫攻坚和科学普及最前线。

祁兴磊从信阳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后,谢绝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回到泌阳县老家,在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当上了一名专业技术干部。凭着满腔热情,白天,他和同事深入乡村了解畜牧业生产情况,为养殖户提供现场指导,传授肉牛养殖和疫病防治技术;晚上,他俯身灯下,潜心钻研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机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对役用黄牛的需要逐渐下降,加之市场对肉牛的需求增加,改良提高牛肉品质势在必行。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没有一个专用肉牛品种。

1986年,为打破国外肉牛品种一统天下的局面,祁兴磊科研团队承担了河南省畜牧局下达的“南阳牛导入夏洛来牛培育肉用新品种”科研项目,开始了夏南牛培育的科研长跑。

1994年秋,是夏南牛新品种培育项目攻关最艰难的阶段。当时牛价上扬,群众把费心培育出来的一、二代犊牛外卖他乡或宰杀食用。为了保持实验数据的完整性,牛走到哪里,祁兴磊就带着团队跟到哪里。有一头五岁龄的小公牛,非常适合做种公牛,隔年采集数据的时候才发现已被远卖他乡。为了找到这头小公牛,祁兴磊和同事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两县四乡,最终在南阳市社旗县把这头小牛买了回来。

在此期间,技术攻关团队因缺乏资金,人员极不稳定,技术攻关组的人员几经调整,年龄大的离开了工作岗位,感到枯燥无味的换了工作,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而祁兴磊却放弃了4次提职升迁的机会,多次拒绝了同学、朋友下海经商的邀请,选择了坚守。

夏南牛培育的21年间,祁兴磊和同事们的足迹踏遍了全县20多个乡镇2000多个村庄的沟沟坎坎,累计行程达10万公里以上,磨坏了几十双“黄鞋”,骑坏了13辆自行车,测量黄牛时多次遭受牛踢,身上留下了一块块伤痕。

功夫不负有心人。夏南牛在2007年1月8日通过专家组的审定,同年6月29日,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向国内外宣告,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在泌阳诞生。时至今日,夏南牛及其冷冻精液已推广到全国27个省市区,数量近千万头剂,成为中国主推肉牛品种、河南省特色产业。

常言道,比生孩子难的是养孩子。祁兴磊认为,夏南牛产业的发展不能停顿,如果不抓紧发展,“河南创造”夏南牛的机遇很可能稍纵即逝。想要实现夏南牛从“第一品种”向“第一品牌”的转变,扩群繁育、选育提高、新品系培育缺一不可。

“夏南牛走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2007年以来,夏南牛品种推广和技术服务成了祁兴磊的主要工作。在泌阳县,他走遍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00多个村庄的沟沟坎坎。目前,除西藏、新疆和港澳台地区之外,祁兴磊团队已向全国推广100多万头活体夏南牛、800多万剂夏南牛冻精,总计不下1000万头剂。他的足迹遍布16个省市的200多个牛场。

虚怀若谷,谦逊学习。为解决技术上的难题,祁兴磊依托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主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7个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紧密合作,开展《夏南牛选育提高》、《夏南牛无角新品系培育》等16个方面的生产技术研究,总结出6项夏南牛生产技术集成,为夏南牛高效、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上一篇:走进奶牛场的女博士——田春雷

下一篇:身价20亿的“养鸡大王”——孙希民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