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加强卫生消毒可以杀灭或减少环境中存活的病原微生物,减少猪群与病菌接触的机会,降低猪群感染发病几率,达到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的目的。尤其是在疫病流行的严峻情况下,猪场消毒非常重要,但是从科学角度来看,消毒工作还存在很多误区,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给猪群带来不良影响。为此现将猪场消毒常见的误区分析如下,希望能促使大家正确完成消毒工作。 1、不重视交叉感染带来的危害 许多养猪场在消毒时共同使用一台或几台消毒设备,在疫病流行期间,每天都将所有的猪舍和舍外环境统一彻底消毒一遍,认为防控疾病的有效方法就是彻底清毒、杀灭环境中存活的病原微生物就可以了,殊不知病菌可以通过消毒设备和人员从这个猪舍带入另一个圈舍,甚至污染到整个猪场。 改正措施:疫病流行期间不能仅靠增加消毒次数和加大消毒力度来完成杀菌任务,虽然将环境在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都消除了,但是防止交叉污染才是做好生物安全的重要措施,这样在切断不同饲养阶段猪群之间的交叉感染的基础上,再进行彻底消毒才能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保证猪群处于安全状态。建议每栋猪舍都有自己专业的消毒设备,不能随意将设备来回借用,需要挪用时必须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尤其是底部轮胎的消毒应做好。厂区消毒时一个隔离场可以使用一台消毒设施,专门用于舍外环境消毒,不能随意进入猪舍进行消毒。 2、消毒方式单一 大多数管理者认为对于地面或厂区环境消毒使用火碱溶液喷雾消毒效果最好,因为火碱价格便宜,杀伤力较强,这样每次环境消毒均采用火碱溶液进行消毒。还有的认为火焰消毒可以灭活一切病原微生物,在清理猪舍时只选用火焰消毒。这样的消毒方式过于单一,可能存在消毒死角,很难达到彻底消毒目的。例如在炎热夏季,使用火焰消毒时,火焰枪周围的温度高达50 多度,消毒人员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消毒任务,消毒效果也无从谈起了。 改正措施: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复杂多变,只采用一种方式或一种消毒液消毒,病菌在这种药物下极易产生耐药性,再加上有的病菌对酸性敏感,有的对碱性敏感,因此在消毒时必须交替使用2 ~ 3 种消毒药物,避免病菌产生耐药性。同时根据环境条件和设施设备材料,选择适宜的消毒方式,例如地面消毒适合喷洒或冲洗消毒,铁质设备或笼具可以选用火焰喷灯消毒,饲喂器具和一些设备适合清洗消毒。这样通过不同的消毒方式可以将所有的病原微生物杀灭或消除,能够获取理想的消毒效果。 3、片面理解消毒工作 大多养猪场人员一提到消毒工作就指认为是舍内带猪喷雾或舍外的喷洒消毒,而忽视了消毒是在清洁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对着布满灰尘的设施或地面消毒,就起不到任何消毒效果。同时不重视外围环境消毒,认为只将舍内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杀灭就能够保证猪群减少接触病菌的机会,殊不知疫病流行期间,外界病原微生物会时刻威胁着猪群的健康状况。 改正措施:消毒方法包括物理、生物和化学消毒。其中喷洒消毒液只是化学消毒中的一部分,其他的消毒方法对于疫病流行期间的防控更加重要,例如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怕热的特性,如果采取热力消毒法效果更好,并且高温消毒可以通过温度、时间来衡量,能够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同时清理和打扫卫生属于物理消毒的一部分,只有通过物理消毒法将环境中存在的有机污渍彻底清除后,再采取化学消毒法才能够达到最佳消毒效果。另外将粪便堆积起来进行生物发酵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消毒方法,能够将粪便中存活的病菌和寄生虫彻底杀灭和消除,避免污染环境发生疾病传播。 4、消毒池内消毒液浓度不准确 大多猪场虽然在厂区或舍外门口都设置了消毒池,但是从来没有认真计算使用消毒药的剂量,靠人员估算随意添加,这样消毒液的浓度不准确,也无法保证消毒效果,例如添加火碱时用铁锹来估量,如果浓度不足达不到杀灭病菌的要求,如果浓度过量就会形成外焦里嫩的局面,也达不到杀灭病菌的效果。同时消毒池内水量数量达不到要求,车辆出入时不能将轮胎淹没,从而无法保证消毒效果。另外不能定期更换消毒池内的消毒液,有的消毒液早已经失效了还没有进行更换,将消毒工作流行于形式。 改正措施:根据消毒池容积认真计算消毒池所需要的消毒液的用药量。例如6m 长、3m 宽、0.2m 深的消毒池中需要的火碱数量为:6×3×0.2=3.6m³, 要求火碱溶液的有效浓度为2%,3600kg×2%=72kg,这样可以准确计算出所用的火碱数量为72kg,然后再认真称取火碱添加到消毒池充分搅拌均匀即可。消毒液非常容易受到泥土、粪便等有机物质的影响而失去消毒效果,所以应将轮胎上面的泥土和粪便冲洗干净后再进行消毒,并且每天定期更换消毒池内的消毒液,确保消毒效果。 |
上一篇:仔猪拉稀治疗的5大误区
下一篇:猪感染非瘟切忌不要打退烧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