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蹄疫防控存在的误区 随着我国养殖模式的改变,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及疫病防控理念的提升,规模化养殖场成为养殖业的主力军,但部分养殖场只是养殖数量达到了规模化,动物疫病的防控理念仍较为落后,在口蹄疫防控方面存在很多误区,最终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误区一:不了解疫情形势,误认为口蹄疫流行变缓 部分养殖户认为若周边养殖场未发生口蹄疫,则不用免疫口蹄疫疫苗,这种做法万万不可取。大家应该清楚空气传播对口蹄疫病毒远距离传播的重要意义。口蹄疫病毒在潮湿低温的天气能随风移动50~100公里以外,还有资料报道可达260公里。若不免疫口蹄疫疫苗,养殖场就存在发生口蹄疫的很大风险,最终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为国内口蹄疫仍然流行O型和A型两个血清型,流行毒株复杂,给我国口蹄疫防控带来严峻挑战。 误区二:只要猪口、鼻、蹄部出现水疱症状就认为是口蹄疫 塞内卡病毒病、猪水庖病、猪水疱性口炎、猪痘等疫病与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难以区别。目前国内流行的塞内卡病毒病感染猪后,成年猪感染初期出现厌食、嗜睡和发热等症状,随后鼻镜部、口腔上皮、舌和蹄冠等部位的皮肤、黏膜产生水疱,继而发生溃疡,严重时蹄冠部的溃疡可以蔓延至蹄底部,造成蹄壳松动甚至脱落,病猪出现跛行现象,新生仔猪(7日龄以内)死亡率显著增加(高达30%~70%)。因此仅仅根据临床症状,无法判断是否为口蹄疫,还需要采集病料做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
误区三:口蹄疫免疫程序不合理,只做春秋两防 目前,口蹄疫流行没有明确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2018年口蹄疫疫情为例,在相对炎热的季节依然发生了较多次数的疫情。因此,口蹄疫的免疫不能按季节性只做春季和秋季免疫,而要做到全年免疫,加强防范意识,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
|
上一篇:水禽养殖中用药的几个误区
下一篇:冬季养猪的操作性失误